走进二沙岛的省乒乓球队训练馆,总能听见乔姐(广东省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乔红)在大喊“小枣、小枣”。仔细看遍了墙上的乒乓球队名单榜,没有一个教练或队员的名字有带“枣”字的。乔姐这是在喊谁呢?“那是在喊刘诗雯,她的外号叫‘小枣’。”一名队员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一旁的“小枣”正在模仿着队友蔡赛在比赛中的情景,惟妙惟肖、声情并茂,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笑弯了腰。在队里,刘诗雯可是有名的开心果。
妈妈领路,小诗雯走进乒球殿堂
刘诗雯是新一代广东人中的“新客家人”,出生于辽宁抚顺,是家里的独生女。家人给她取名“诗雯”,据说是希望她长大后能成为作家,能写一手好诗。不过,刘诗雯的妈妈却另有打算。刘妈妈小时候也学过乒乓球,还差点成为专业球员。她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在女儿身上实现,“我不要求你能写一手好诗,但希望你能打一手漂亮的乒乓球。”刘妈妈对小诗雯说。于是,刘诗雯4岁时就开始接受妈妈的指导。女儿当时够不着球台,刘爸爸就找来一块木板垫着,练正手时放在球台右边,练反手时再搬到左边。在妈妈的精心教导下,刘诗雯有了一定的基本功。>>您认为刘诗雯在国乒女队排名第几?
“可能我还没出生时,我妈就想让我打乒乓球了吧。感谢妈妈引领我走进乒乓球这条路。”回忆起那段日子,刘诗雯笑着说。5岁那年,刘诗雯被抚顺体校的张晶清教练看中,从此正式走上了乒乓球之路。张晶清曾是王楠的教练,她很看好小诗雯的潜能。“这孩子,5岁时就会说要向邓亚萍王楠学习了。”张教练后来调入广州伟伦体校,小诗雯年纪太小,当时没有随她南下。两年后,刘诗雯7岁了,张教练就把爱徒带到了广州。
迅速成长,丑小鸭正在变成白天鹅
从伟伦体校进入省队后,刘诗雯的成长相当迅速,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乒超赛场上屡有出色表现。今年的乒超联赛,刘诗雯更是以25胜4负的成绩排在胜率榜首位,成为全队当之无愧的核心。每谈及此,刘诗雯都将功劳归于队伍的团结,“主要是中心领导陈总(前省乒乓球中心主任陈锦棠)、乔姐(乔红)的支持,还有杨Sir(杨华杰教练)等的精心教导,加上我们全队每个人都特团结,劲往一块儿使。”前两年,刘诗雯在乒超赛场上总是高开低走,即赛季前半程经常在胜率榜上列第一,到了后半程便习惯性疲软。这一现象在本赛季有明显改观,“前几年联赛后半程时总感觉精力、体能跟不上,输了一些不该输的球。今年对这些困难准备得更充分,而且又参加了一些世界大赛,自信心增强了,所以比往年要稳定一些。”广东女乒目前与辽宁并列排名第一,是乒超冠军的热门之一。不过,刘诗雯仍然低调地表示,先争取进前四,然后再谈第二阶段的比赛。
不仅在乒超赛场炙手可热,刘诗雯最近几年在国家队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凭借在2003年城运会上的优异表现,刘诗雯在2004年初入选了国家二队,在年底的队内大循环赛上,刘诗雯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国家一队。2007年的萨格勒布世乒赛,是刘诗雯参加的第一项国际大赛,虽然成绩不理想,但却是她叩响世界大门的第一步。2009年则是刘诗雯飞速发展的一年。先是在日本横滨世乒赛上夺得女单铜牌,实现了一大飞跃,接着又在6月初的中国公开赛上完胜郭跃夺冠。如今,刘诗雯在技术上已经与郭跃、李晓霞等人相差无几,缺的只是国际大赛的经验和稳定的大赛心理素质。很多行家预计,由于张怡宁年龄偏大,郭跃、李晓霞的上升空间有限,18岁的刘诗雯却正处于上升期,她将是中国乒乓球的明日之星。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说我是丑小鸭,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好球,取得好成绩,才能变成白天鹅。”如今,这只丑小鸭正试图通过努力蜕变成小天鹅。
|
志向宏大,目标就是奥运冠军
外界谈论刘诗雯的成长,通常都会用“蹿红”来形容,但刘诗雯却表示,自己这几年的成长并不算快。“其实郭跃等优秀运动员从二队往一队主力阵容冲的时间都不长。每个运动员的运动生涯都很有限,都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世界顶尖水平。”通过这几年的刻苦训练和国内外比赛经验的积累,如今的刘诗雯在已逐渐成熟,综合能力也提高了不少。有人将她称为“小邓亚萍”,可她觉得与邓亚萍没有可比性,“可能大家觉得我打球凶、速度快,主动进攻多的特点与邓亚萍有点像吧,但我与她真的差得很远。首先,邓亚萍所取得的成绩是我望尘莫及的,其次,她是打长胶,而我是反胶。大家这样叫,也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她一样的运动员,实际上她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国家队,刘诗雯的主管教练是孔令辉,谈及自己的教练,刘诗雯一脸的崇拜:“他当球员时就是我的偶像,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要求的女子技术男子化的打法比较适合我。他的比赛经验,包括下场后怎么总结等,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刘诗雯透露,参加奥运会是她的最高理想,“每个运动员都想参加,参加了就想拿冠军,我也一样。”不过,她也表示,自己会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这一目标,“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现在还是先做好眼前的,一点点地积累。中国乒乓球队实力太强大了,竞争很激烈。明年的世锦赛团体赛、亚运会等都要靠自己去竞争。如果连这些比赛都参加不了,奥运会就更没戏了。”本报记者 林本剑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