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鲨鱼皮堪比兴奋剂?还是科技助推体育无可非议

2009年07月31日11:3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高科技泳衣的前世今生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美国队率先将科技融入泳衣材料,推出“大力士”泳衣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speedo推出S2000系列泳衣,但效果不佳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76%的奖牌得主身着speedo的主打产品“水中刀片”

  1998年,speedo公司的“鲨鱼皮”泳衣问世,开启泳坛革命

  1999年,国际泳联正式允许运动员穿着高科技泳衣比赛

  2000年悉尼奥运会,“鲨鱼皮”名震泳坛,83%的选手身穿第一代“鲨鱼皮”,其形象代言人澳大利亚名将索普夺3金2银

  2004年雅典奥运会,47名身着第二代“鲨鱼皮”的运动员登上领奖台

  2007年,“鲨鱼皮”三代入水,不到一年,改写了21项世界纪录

  2008年北京奥运会,94%的冠军身着第四代“鲨鱼皮”,刷新48项世界纪录,美国名将菲尔普斯更创造了勇夺8金的神话

  2009年2月,全球各大泳衣制造商通过行业会议达成一致,对高科技泳衣制订统一标准

  2009年7月,国际泳联出台《迪拜宪章》,执委会通过了限制高科技泳衣的提案,新规则将争取在2010年1月实施

  2007年打破21项世界纪录,2008年刷新108项世界纪录,2009年在罗马世锦赛之前,世界纪录就有近30次被改写,而罗马世锦赛还未结束,已有15项世界纪录作古……这些惊人的数字,让世界泳坛异常热闹,而屡掀波澜的无疑是高科技泳衣。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际泳联终于决定拿高科技泳衣“开刀”,一纸“禁赛令”将让“鲨鱼皮”退出历史舞台,而罗马世锦赛也将成为最后的盛宴。

  从高科技泳衣诞生的那一天起,争议和质疑就从未间断。禁还是不禁?各方都有自己的道理。

  支持禁用方

  “鲨鱼皮”堪比“兴奋剂”

  近些年,高科技泳衣一统泳池。传统泳衣被无情抛弃,各国运动员争相穿着“鲨鱼皮”,刷新世界纪录成了家常便饭。对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鲨鱼皮”堪比泳坛的“另类兴奋剂”。

  对“鲨鱼皮”们最严厉的批评是,高科技泳衣与体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体育追求的,不该只是成绩和纪录,而是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借助科技外力来影响比赛结果,这样的胜利已经打了折扣。

  在“鲨鱼皮”的受益者对其大加赞誉的同时,很多坚守传统泳衣的运动员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破坏了体育的公平性。

  “鲨鱼皮”在研制过程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价不菲。而为达到最佳效果,一件泳衣只能穿6次。昂贵的花销,让很多不发达国家的运动员望而却步。选手们在入水之前,已经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运动成绩日益两极分化。

  如今,泳衣回归传统可谓众望所归。菲尔普斯首先表态:“泳衣回归传统将使游泳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游泳。”

  反对禁用方

  高科技才有“泳动力”

  但也正是高科技的存在,让游泳比赛更加精彩。罗马世锦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德国黑马比德尔曼力克北京奥运会8金得主菲尔普斯,同时打破了澳大利亚名将索普保持了7年之久的世界纪录。赛后,比德尔曼表示,新泳衣对他“确实帮助很大,”“新泳衣的确使我快了一些,成绩大概提高了两秒左右。”

  无论哪个运动项目,激烈的竞争总是比一家独大更吸引眼球。高科技泳衣的出现,逐渐改变着美国、澳大利亚两强一统泳坛的局面。更多名不见经传的选手、更多不曾取得佳绩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在世界大赛中崭露头角,成为冲击美澳两国选手的生力军。

  毫无疑问,高科技泳衣有助于提高成绩,但这并非决定比赛胜负的唯一因素。成绩的背后,还有训练理念、手段的革命性变革,这股合力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游泳运动的发展。而近几年泳坛的辉煌已经证明了高科技泳衣的作用,如今全盘放弃未免太过可惜。

  体育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运动天才毕竟有限,但科技发展无限。在合乎体育道德的范围内,高科技泳衣未尝不是开发游泳运动潜能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立方

  “一棒子打死”不可取

  从一统泳坛到全面封杀,高科技泳衣的命运在2009年发生了大逆转。

  国际泳联叫停高科技泳衣,自然有其必要性,但“一刀切”的彻底禁止是否可取,值得商榷。失去了高科技的支持,泳坛“鲨鱼皮”时代的各项纪录变得难以逾越,未来要多少年才能被人打破都很难确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骤然平静的泳池,无法企及的陈年纪录,会对今后游泳运动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

  况且,高科技泳衣“禁赛令”的可行性仍有待探讨。国际泳联首席执行官马库勒斯库解释了新规则的要点,泳衣材料从目前盛行的聚亚胺酯回归到“纺织物”。但如何准确界定“纺织物”,对于国际泳联任命的科技小组而言,仍是个难题。

  对于高科技泳衣,“一棒子打死”并不可取,有取有舍才是正道。竞技体育中的高科技原本就是双刃剑,在带来争议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高科技辅助体育运动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而我们又该如何从制度和管理上规范高科技的渗入,以保持体育的本质?而这些,或许才是最该思考、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pottilee)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