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6日,中国足协、意大利足协和意中基金会在罗马举行联合签字仪式,标志着中意足球培训项目启动,中国足球正式踏上向意大利足球“求学取经”之路。
然而,这项旨在挽救濒临“死亡”的中国足球的复兴计划,却让人联想起十余年前那支最先打出“留洋大旗”远赴巴西求学的“健力宝队”。
正方 “留洋”是捷径
“健力宝”无需否定,只需完善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的几年中,“健力宝一代”成了中国足球的中流砥柱。“现在回头看看,当时中国足协的勇气和胆量还是挺让人钦佩的。毕竟在当时那种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国足协能意识到中国足球必须走出国门才能腾飞,这已经相当不易了。后来,无论辽宁队还是深圳队,都尝到了‘健力宝’的甜头。而‘健力宝一代’也给中国足球带来了很多美好回忆。”昨天,一位曾经参与过“健力宝球员”选拔工作的老教练说,“我记得,当年‘六小天鹅’刚出现在国内赛场,立即就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张效瑞的桑巴之风,给沉闷的中国足球带来了清新。”
事实上,在听说中国足协要重启“健力宝模式”后,李铁就表示赞成,“我们当时出去是第一回,只能算是试验。这次如果成行,会在很多细节上不断完善。”李铁认为,出国踢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实战中得到提升。国外非常重视比赛,青少年比赛每年不少于200场,而在国内甚至连20场比赛都达不到。“当年‘健力宝模式’若一直持续下去,中国足球可能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李铁说,“健力宝模式”并不失败,失败的是之后的“留洋”缺乏系统性、持续性,未能形成一个承上启下的良性循环。
反方 寄望于孩子?
是“借鸡生蛋”还是“杀鸡取卵”
尽管中国足协一再强调“中意培训计划”与“健力宝模式”并不相同,而是以意大利足球为“根据地”,这200个国内足坛的好苗子,将通过中国足协手中的经纪人分散到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家的俱乐部。
“200人的出国阵容比十几年前的健力宝队翻了近10倍。事实上,成才率难以保证。”昨天,一位省足协官员对这种集中留洋模式不认可,“中国足协指望这200人中只要10%的成才率以实现中国足球的腾飞,我觉得这愿望很美好。可是,把希望寄托在200名还很稚嫩的球员身上,无形中等于给这200名球员背上了沉重包袱。一个国家的足球振兴大计绝不是这200名球员所能承担得起的。”一位基层足球教练也认为,把中国足球的明天寄托在200个孩子身上是一种冒险。“当年前往巴西的那批球员是给球迷带来了一些希望,但失望更大。他们回来后,在国内赛场呼风唤雨,但到了国际赛场上就被打得抱头鼠窜。你可以看看他们当年的战绩,1997年世青赛连小组都未出线;大学生运动会排名第五;2000年奥运会预选赛以‘健力宝’小将为班底的国奥队更是一败再败,连小组都未能出线。这说明,把中国足球的命运押在一群孩子身上是行不通的。”
第三方 两手都要硬
既要抓“留洋”又要抓“足球环境”
“健力宝模式”是好是坏?重启“健力宝模式”是进步还是倒退?显然不那么简单。正如一足坛元老所言:“重启‘健力宝’模式,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怎样则无法预料。”
“健力宝队”当年学成归来时曾横扫国内各支队伍,这说明他们确实在国外学到了东西,实力也确实比国内的同龄球员略胜一筹。但随着他们回归母队,进了国内联赛的“大熔炉”,曾经的“天才球员”逐渐蜕变成了“庸才球员”。“健力宝球员当年在巴西时,训练和生活条件都很苦,在这些幼小球员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然而,当他们学成归来后,却被恶劣的中国足球环境腐蚀,曾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没了,一切向‘钱’看,诱惑之下,成了不折不扣的‘奴隶’。”“健力宝一代”为什么没有真正成为中国足球的栋梁?当年作为健力宝带队教练的李辉想必最有发言权:“他们原本可以更好,但他们都没有按照在巴西时的势头和路线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足球大环境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留洋”和“足球环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缺了哪一手,中国足球都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记者 赵姝 实习生 李磊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