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摆在了孙苏阳和家长的面前 ■本报记者 吴怀宇 摄 |
丁俊晖父亲的“读书无用”论,造就了丁俊晖这个“台球神童”。
儿时退学,全心打球,不断比赛,走向成功……丁俊晖一步步走来的过程,已经成为了不少“台球小将”的模板。
走台球之路,是否应该放弃学业?一时间,众说纷纭……
当局者迷
苏阳妈妈:我很迷惑
转眼间,沈阳的“台球小将”孙苏阳已经5岁了,明年,他就到了入学的年龄。
但是,苏阳的妈妈却异常苦恼,到底让孩子上学还是全心练球,成了她无法解答的一道谜题。
“因为这个事,我特意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征求大家伙的意见,结果引来了100多位家长的回应。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家长表示,孩子一定要上学,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苏阳妈妈说,“如果我是局外人的话,我也会这么认为。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事落在我的身上,现在真的很迷茫。”
在众多家长的回帖中,还有人搬出了台球名将傅家俊的例子,“有文化的就是比没文化的好,对于台球和胜负的理解就是不一样。看看人家傅家俊,球打得好,涵养也很优秀。”
不久前,央视听说了小苏阳,专门给他录制了一档节目,记者亦受邀一同前往。在北京的几天中,小苏阳仍然一门心思地打球,最多的一次从15时一直打到了21时。整整6个小时,他在台球房中不停地打,没吃一口东西,没喝一口水,没休息过一次。在场的大人都已经疲惫不堪,小苏阳仍然饶有兴趣。妈妈心疼孩子,说就打到这吧,结果小苏阳放声大哭,死活不肯走,最后还是妈妈虎着脸把他从球房中抱了出来。
“现在最困惑的就是要不要他上学。明年开学后,上午上课、下午练球肯定是行不通的,学校也不能答应啊。但如果不上学的话,是一个挺冒险的举动。中国就出了一个丁俊晖,我估计像孙苏阳这样的小孩肯定还有,而且数量不少。真要是最后没打出来的话,就等于把孩子耽误了。”苏阳妈妈一筹莫展。
记者问小苏阳:“想不想上学?”但孩子对学校根本不感兴趣,“根本没想,也不喜欢。”在他的脑子里,只有台球。
弃学派
刘莎莎教练张树春 放弃上学并非放弃学习
九球世锦赛冠军刘莎莎的教练张树春直言不讳,放弃上学没什么不对。
“一旦选择了走台球之路,就必须放弃上学,竞技体育就是这样。当年丁俊晖的父亲要是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也不会有现在的小丁。当年要不是丁俊晖的父亲破釜沉舟,将房子都卖了,也不会有现在的小丁。我觉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且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想一边上学一边打球,很难出头。想把球打好,根本没时间上学,你除了练球还得到处参加比赛吧,选择这项运动就决定了必须放弃上大学之类的常规道路。当然了,放弃上学并不代表放弃学习。我认为真正的大学是社会,为了打球放弃上学没什么不对的。”张树春说。
范争一舅舅陈大伟 上学、打球都为了吃饭
孙苏阳还没到上学的年纪,而哈尔滨的8岁“台球小将”范争一,为了全心打球,已经退学了。
当初,范争一上了一个月的学,但由于上课时间与练球时间严重冲突,索性退学。
对于苏阳妈妈的顾虑,范争一的舅舅陈大伟表示:“的确不能人人都是丁俊晖,但是高考状元每年也就一个啊。学习是为了今后立足社会,打球其实也是一技之长啊,两者今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吃饭、为了养活自己。我觉得,只要小孩子不放弃,我们会一直支持他。”
保学派
教育专家卢勤 不读书万万不可取
小苏阳到底要不要弃学从球?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教育专家卢勤。
对于苏阳妈妈的顾虑,卢勤非常肯定地表示,小孩子不读书是万万不可取的。
“一个小孩子不能放在一个孤立的环境里。让孩子退学,孤注一掷来学台球,毕竟是个冒险的举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丁俊晖。不可否认,丁俊晖给了很多家长这个想法,如果他没打出来,也带动不了中国的台球运动,家长也不会想到让孩子退学。但丁俊晖毕竟只是个例,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他的高度,那些没有打出来的孩子怎么办?如果孩子练不出来,再没有读书,那可真是耽误了。孩子将来要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完整的心态。”卢勤说。
姜藤父亲 孩子的教育应在第一位
九球世锦赛上,来自山东的9岁小女孩姜藤吸引了众多目光。但是,小姜藤没有走弃学的道路。
对此,姜藤父亲表示:“孩子的教育还是第一位的。姜藤目前学习成绩很好,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孩子现在只是利用每天放学后的两个小时以及假期练习台球。”
目前,姜藤的父亲正在经营台球房,虽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他本人相当不赞成孩子弃学专攻台球。“孩子现在还小,即便有能力打职业比赛,也是四五年之后的事情。”
解决之道
台球学校或是出路
庞卫国,著名台球国手,目前正在北京创办台球学校。
在他看来,台球学校或许是一条比较折中的选择,这里不光教授学生球技,也教授文化课。目前,沈阳还没有这方面的台球学校,而且在台球教授方面,人才也比较匮乏。之前,小苏阳的妈妈打听了很久,这方面的人才资源大多集中在北京。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庞卫国表示:“丁俊晖说上学无用,只是相对于他自己,专业打球的成绩比上学要好。但丁俊晖毕竟是少数,很多孩子走不到这个高点,学习最后也荒废了。所以我才会考虑办一所台球学校,让孩子边读书边打球,就像体校专业队一样,集中训练。其实,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我不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能成才,但在这里能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课程,比如英语啊、球房管理啊等等。总之不能因为成不了职业运动员,就一无所成。”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佟阳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