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花周刊》生于6月1日
2009年6月1日,《申花周刊》诞生。谁也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撞上了儿童节。我们没有特别想把《申花周刊》创刊号拿到这一天出,当然,后来的好处是,如果想查这一期的版面,时间永远不会出错,“六一”啊。
这是开篇,妄图想做高端,把申花与这座城市联系起来——“上海·申花”。其实,我们想告诉大家,别拿城市名片套申花。这是一种过时的说法,或者说是一种可疑的说法。当时在主题观点中写到,“申花就是上海的一支球队,无关名片。你喜欢它,就看;不喜欢它,看别的。还原上海与申花的关系,就是还原真实。真实的爱,比‘打造’、‘平台’、‘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词汇可爱,尤显可靠!”据说,当时有球迷提出异议,我想,他们一定很在乎“名片”这两个字。当然,我知道他们是真喜欢申花的,但为什么非要把“名片”作为一种体现自尊的方式呢?我知道,有一种话语模式成功地驯化了我们,当创造者早就把申花抛弃了,那“名片”还被捡起来。目前的申花,不会让这座城市更精彩。申花首先需要恢复自信,因为他们硬实力软实力都没实力,因为,现在的申花真的不自信。
阿尔贝茨·老照片·兄弟
2009年6月8日,“申花史上最强外援”出炉,阿尔贝茨像世界足球先生梅西一样毫无悬念地当选最强外援。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我们与“上海热线”的联合调查,有8647人踊跃投票,49.73%的人选择了阿尔贝茨,36.73%的人选择了佩特科维奇,其他人的得票率全在个位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一期带有强烈怀旧色彩的专题,但是,没人觉得老套。球迷追忆阿尔贝茨,其实是在追忆申花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我猜,不仅仅是2003年,“铁锤”和申花共同获得了甲A冠军,更是对那时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的怀念。我相信,曾经和阿尔贝茨并肩战斗,现在仍在申花的球员,内心都有一种眷恋。
那期的封面,选用了曾经在一起共事过的同事拍的照片。当天晚上,我发给他短信,告诉他我用了那张照片。次日,他回复,写到——“一早醒来看到短信就去报摊买了份久违的‘体育报’,这张大照片在我记忆里上报不下三次……毕竟我对报社的感情挺深……兄弟,保重!”
德比断代与模子情结
德比,上海足球永远绕不过去的情结。当然,这座城市好久没有德比了。大众高尔夫六代火热上市了,前面有个卖得不好的高尔夫四代,中国的城市独缺高五。如果我是汽车杂志编辑,就会做一期“高尔夫中国断代史”。但,我们做的是申花。于是,我想到了上海足球的德比断代。至今,还没有另外一支球队和申花打德比。多遗憾啊,当年的中远、国际,当年的徐泽宪、王国林。他们不受上海球迷待见,但他们为这座城市书写过精彩的足球历史。
为什么徐泽宪的足球在这座城市失败了,我觉得背后有个“模子情结”。他在顶级联赛的日子,从一开始就被媒体对立,就是因为他在冲超成功后动了徐根宝,请来了法国人乐华。他动了一个被许多人认为是上海足坛的“模子”,进而激怒了那许许多多有“模子情结”的人。这是徐泽宪从一开始就不受上海足坛(包括媒体)待见的一条极为隐晦的暗线。
往事已经如烟,我想为徐泽宪说句公道话,起码,作为对手,你曾经让申花更精彩;起码,你让这座城市拥有过最火爆的德比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