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连姚明这样80年代出生的球员都会被美国人误读?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自从姚明进入NBA之后,SI对姚明的报道经历了一个从猎奇到误读,再艰难地回到正轨的过程,但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也是经常不断地回头误读一下。而涉及到中国体育和北京奥运会的内容,仍然是误读连连,毕竟中国体育是美国体育在奥运会上的竞争对手。
猎奇不是SI读者的属性,而是所有读者的共同属性。对于来自一个陌生国家的巨人,美国人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猎奇,但是美国人对于中国的知识严重不足,在这种背景下,SI介绍姚明的最好方式就是用美国人固有的思路和熟悉的语言。此时,误读不可避免。
美国人对于中国的背景知识有两个,一是冷战,二是文革。在对姚明的早期报道中,这两大要素被充分利用,由此造成了对姚明的误读。但随着姚明的美国化,也就是SI所说的“进化”,他的中国背景开始慢慢淡化。当美国人认为姚明已经彻底美国化的时候,对他的误读也将彻底结束。
对于中国体育来说,SI的误读将一直持续下去。如果说误读姚明只是一种技术上的需求的话,那么误读中国体育还有政治上的意义,这种误读与冷战思维、文革、人权问题联系在一起,已经有了“妖魔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