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大洋洲的中国乒乓球人
文/叶佩琼、李世铭
2009年秋,我们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旅游,见到了在南半球辛勤耕耘的中国乒乓球教练们。看到他们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感慨颇多。
新南威尔士的“PAUL 赵”
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我们看望了身为新南威尔士州总教练的赵卫东。他本是上世纪70年代铁道兵和八一乒乓球队的成员,是现任中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施之皓和主管教练李隼的同队战友。他的教练生涯可谓丰富,他曾任福建乒乓球女队教练,带过陈子荷,也曾赴台湾任教。他在1986年无锡大集训时带过的队员,日后很多都成为乒乓球尖子。在援外训练班国内实习时,在鞍山带过少年时代的王越古。之后在科威特援外,赶上了伊拉克入侵,中国教练组大批撤出,他也因此回国。
20年前,赵卫东到澳大利亚定居,但斩不断的乒乓情让他离开了待遇甚高的商务工作,回归乒乓球,担任了新南威尔士州的总教练。在教练岗位上,他成绩突出,近8年来,在澳大利亚全国各个别组的比赛中成绩突出,深受澳洲乒乓球界的爱戴。他时常说自己是个“痴迷乒乓球运动的‘个体户’。”
赵卫东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每天早晨8点以前,要赶到他的几个小学点的体育馆,独自一人支起8张乒乓球桌。这时候学生们陆续到来,从训练箱里挑选自己合意的球拍先热身。由于台少人多,赵教练就站在一边发球,孩子们在另一边接球,并绕台子一圈圈作接球接力,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就大汗淋漓。就在这种“拉大网”的“玩”中,赵卫东发现了不少人才。9点前的预备铃一响,孩子们把拍子一扔就上课去了,赵卫东还要把球台一个个推回仓库,把球拍一个个收好,以备下节课再用。这样的“启蒙课”,虽然能给赵卫东带来一些收入,“但是风险很大”。因为在这种课前活动中,孩子们出现任何问题,授课教练都要负全责,因此教练给每个学生买了保险。而且球台、球拍、球网等“家伙事儿”也是赵卫东都用自己的血汗钱置办的,一次性投入很大。
在“普及课”上,赵教练慧眼识珠,把条件不错的孩子动员到他的乒乓球教室中来,进行每周一两次的“系统训练”。教室就设在他的家里,中央一张球台,四周贴的都是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海报。学生们年龄、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大的多是一些爱好乒乓球的华人或白人,小的则是从各个学校搜罗来的“希望之星”,赵卫东要从握板开始教起。与在国内做教练不同的是,在澳大利亚做教练,赵卫东凡事亲力亲为,有时一天就要陪7、8个人训练,是个大强度的“体力活儿”。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体育文化的普及也减少了犯罪率。今年初,他与纽省警察社区合作,在民警训练中心合办了一个“PCYC”和“PAUL 赵(赵卫东的英文名字)”乒乓球俱乐部,每周日向社会开放。从下午1点到晚10点,17张球台总是满满的。全悉尼的乒乓球爱好者都来了,有华人、韩国人、日本人、白人,还有阿拉伯人。球友们捉对厮杀,赵教练则陪着动员来的几个“心肝宝贝”做深入练习。和在国内一样,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或为他们的子女捡球,或在挡板后面殷切地期待着……
这个俱乐部的资金构成是,俱乐部方出场地和一半的球台,赵教练负责另一半球台和技术,入会费归俱乐部,其它收入双方分。赵卫东中国情结深厚,他购买的乒乓器材都是中国制造。由于场地宽敞,球台等设施好,经营方很满意,准备加大投入,进一步装修。
由于“PAUL 赵”的学生们在全国比赛中成绩突出,“PAUL赵”在家长和学生们中有很高的威信,大家都愿意找他教。再加上赵卫东为人正直热情,广交朋友,乐于助人,很多华人乒乓球运动员都愿加入他的俱乐部,当助理教练,帮助他开展业务。“PCYC”主席和经理与“PAUL 赵”合作紧密,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公益事业。“PAUL 赵”正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劳动在澳洲这片土地上播种着乒乓球希望。
奥克兰的中国乒乓球教练们
在新西兰北岛的奥克兰,也有一群中国老乒乓球人活跃的身影。
由于是英联邦国家,新西兰的乒乓球运动受这项运动的起源国——英国的影响很大。早在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就在新西兰开展起来。1924年,新西兰的“乒乓球协会”成立,90多年来传承有序。
在新西兰乒协宽敞的办公室里,墙上贴有历届乒协干部的名单。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举行的“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代表大会”上,新西兰的弗·阿·格·约翰斯通当选为国际乒联大洋洲的副主席,他在国内担任协会工作也是最长的。但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新西兰参加乒乓球运动的人数有限,远不能与橄榄球、板球、帆船等大项目相比。
进入上世纪末,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多,这项在本地有一定根基的运动,如野火燎原之势又活跃起来。奥克兰乒乓球协会斥资在市中心购地,建立了一个专门的乒乓球馆,有20多张球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加入,会费是470新元,入会后可以得到一把既可开馆门,又可开灯的钥匙,24小时都可以在馆内练习。
中国资深教练刘玉成和陆巨芳也在奥克兰。刘玉成是原吉林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跟许绍发一批,也是“高抛发球”的创始人之一,曾在印尼和泰国援外。他来新西兰较早,积攒了丰富的人脉,曾培养出一个大洋洲的少年冠军。现在,他一边当教练,一边负责乒协办公室的工作,尽职尽责。陆巨芳曾是中国青年队队员,后任八一乒乓球队女队教练,带过世界冠军曹臻一段时间,21世纪初奉派在澳门任教。他退休后随子到新西兰定居,使新西兰的乒乓球运动又活跃了起来。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几个华人小姑娘练得有模有样。我们期待着这些中国教练辛勤浇灌的“花朵”在国际乒坛上绽放。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位华人企业家吴鸿斌。热爱乒乓球的他,现在是日本蝴蝶公司在新西兰的总代理,也是奥克兰乒协的副主席。他经常自费赞助乒乓球活动。提起新西兰的乒乓球运动,他不胜感慨:“全国就是2000多人打乒乓球,哪能和祖国比啊!” 他的儿子在刘玉成的培育下,成为大洋洲15岁组的单打冠军。“今年准备把他送回国培训,希望他与高水平的对手对练,能再提高一步。”
“怕狼”与“养狼”
十几年前,中国乒乓球男队陷入低谷时,我们曾高呼“狼来了!” 现在,在世界大赛中,当四面五星红旗一齐升起,打得一些原来的冠军国没了脾气,不想再 “陪太子读书”的时候,我们的乒乓球运动便有了“高处不胜寒”之感。
想当初,巴塞罗那奥运会决赛时,瑞典国王亲自到现场给老瓦观战。而现在,连瑞典、韩国等国家都觉得玩得不起劲儿,这个项目在奥运会中还站得住脚吗?
于是,我们推出了全球发展推广计划,有人称之为“养狼”计划:把外国的高手引入中国的乒超联赛;为他们办培训班,提高他们和中国队抗衡的能力;甚至在一些比赛中,为外国队留“一杯羹”……
我认为这只是一些停留在“竞技乒乓球”概念下的“小乒乓球战略”,作为一个以乒乓球为国球的乒乓大国来讲,我们还应把目光放得更远些,应该主动担当“在全世界普及乒乓球”的责任。如果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爱好者有足球的一半,哪怕只有1/4、1/8,这个项目就会在奥运会中坐上一把搬不动的铁交椅。
实际上,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咱们国家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成立了向全世界推广汉语的“国委会”。现在已经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现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有4000万。如此难的汉语都能得到推广,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孔子学院”里加一个“武术(功夫)系”或“乒乓球系”呢?又或者,援外的老师要有一定的乒乓球基础,并随身带一些乒乓球器材,可以在当地培育小乒乓球爱好者。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养狼计划”的其它措施,试想几十年后我们的乒乓球事业将会呈现什么样的前景?
笔者认识一位前日本筑波大学营养系的铃木主任,20年前,日美农产品贸易摩擦激烈的时候,他认为日美贸易的农产品逆差,在于美国往日本倾销牛肉,而不买日本出产的大米。于是这位老教授,从政府申请了一笔专款,买了100个电饭锅,到美国推广“大米饭”计划。他开讲座,上电视……宣传吃大米的好处。结果如何暂且不表,光是这种为国分忧的精神,埋头苦干的韧劲,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在我们推广“大乒乓球”战略中,就需要这样的人。
现在我们在海外有许多留学生,其中不乏乒乓球爱好者,或受过一定训练的等级运动员。其实,有了乒乓球的一技之长,不仅在报考大学时可以获得加分,还可以凭借这个本事解决部分生活经费问题。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在全世界普及乒乓球运动,切入口很多,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眼光,有没有这样的决心。
(本文作者李世铭、叶佩琼是前国手李隽和现国家女队教练李隼的父母。李世铭曾担任八一体操队领队,叶佩琼则是我国第一代乒乓球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