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民族团结铸中国登山辉煌 汉族藏族同胞相互扶持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6月06日20:11
5月31日,50年前首次登顶珠峰的3位中国登山队老登山家屈银华、贡布、王富洲(从左至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相聚。人民网记者 王霞光摄

6月4日,参加“纪念中国登山队从首次登顶珠峰50周座谈会”的汉藏老登山家在怀柔国家登山基地山魂纪念碑下合影。  谢漪珊摄

  从50年前中国人首次从北侧登顶珠峰至今,中国登山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支持,更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可以说,民族团结已成为在恶劣艰险的自然环境中,中国登山队员们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我国登山运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正是一部以汉、藏为代表的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感人历史。日前,趁“纪念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汉、藏登山家。

  汉族教练对藏族队员精心培养

  “截止到2009年,西藏登山队共有163人次登顶珠峰,387人次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度,3人完成了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探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老一代登山家、尤其是汉族教练的精心教育和悉心培养密不可分,这也是汉藏团结的最好见证。”老一辈登山家、原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洛桑达瓦告诉记者。

  据洛桑达瓦回忆,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人类从北侧成功登顶珠峰壮举之后,经西藏自治区党委批准着手成立西藏登山营。当年9月,受国家体委指派,在教练组组长张俊岩的带领下,一批汉族教练到西藏登山队工作,肩负起挑选、训练、培养藏族队员的任务。最初的登山培训困难重重,藏族队员身体素质好、高海拔活动能力强,但绝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过现代登山运动,所有技术动作、理论都是从零学起。此外,教学中还面临一个最大的难题——语言不通。为此,登山营中特意开办了语言学习班,藏族队员洛桑卓玛和汉族女队员丛珍分别担任藏、汉语老师。教练们的精心教授加上藏族队员的聪明好学,不到半年时间彼此间已经能够顺利交流了。除了传授高山技能,汉族教练们还与藏族队员们一起修建登山营住房、仓库,平整训练场地。当年的这批汉族教练许多人就此扎根西藏,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直至退休,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登山运动员,为充分发挥藏族队员在高海拔攀登领域的突出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此,先后4次荣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国际登山运动健将称号、被称为登山界“小愚公”的仁青平措最有感触,从农奴到登山英雄的成长经历让他对汉族登山教练深怀感激。1965年,仁青平措被选入了国家登山集训队,成为1967年中国队再次攀登珠峰的队员,集训期间在汉族教练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精心培养下,他第一次接受了现代登山运动的训练,懂得了登山运动的目的、意义和为国争光的道理,很快成为集训队员中的骨干。在训练中,汉族教练员的一举一动深深影响着仁青平措,在他日后的攀登岁月中,吃苦在先、危险在先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他。在1975年攀登珠峰时,原是突击队员的仁青平措在海拔8600米的突击营地为暴风雪所困,顽强拼搏了四五天后双手冻伤,因此在突击队重组时落选,但他仍旧跟随突击队员爬到突击营地,只为了给队员多送上几瓶氧气。下撤时,他在冰壁上滑坠了200多米,侥幸生还的他右手4根指头和左手2根指头因冻伤而截肢,在此后的登山活动中,他必须用牙咬住保护绳,以代替残缺的手指。1977年攀登托木尔峰,顶峰近在咫尺,同一结组的汉族队员却严重冻伤、体力透支,仁青平措毅然放弃了登顶机会,护送队友下山脱险。

  除了汉族教练的精心培养,中国登山协会还积极为藏族队员的出国进修创造条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时任中国登山协会主席史占春等老一辈登山家的努力下,西藏自治区与日本签订了为期10年的交流协议,双方队员的互访和学习,使藏族登山队员在提高技术、更新理念、开拓思路等方面获益匪浅。

6月4日,老登山家成天亮(左)和原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洛桑达瓦畅谈登山往事。    谢漪珊摄

原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洛桑达瓦。  谢漪珊摄

从农奴成长为登山英雄的藏族老登山家仁青平措。  谢漪珊摄

  藏族队员对汉族队员悉心照顾

  老一辈登山家、国家高级教练成天亮从20岁起到西藏工作,把全部的青春与热情奉献给了西藏的登山事业。回忆起和藏族队员情同手足的攀登岁月,成天亮告诉记者:“我们彼此尊重,互相帮助。几十年来,我和汉族队员吵过架,却从来没和藏族队员红过一次脸。”

  1980年4月,在希夏邦玛峰海拔6300米左右,成天亮不慎掉进了暗裂缝中,经过队友的全力营救方才脱险,但背包、雪镜等全部掉进裂缝深处。由于股骨受伤严重,无法独立行走,他只能由几名藏族队员搀扶着一步步往山下挪动。当晚,藏族队员多布吉把自己的鸭绒睡袋掏出来,硬塞给成天亮用,自己却忍着寒冷在帐篷里坐了一宿。第二天下撤时,多布吉又把雪镜给已经患上雪盲症的成天亮戴上,自己胡乱地把头发捋到眼前遮挡阳光,一路眯着眼睛走回营地。

  在高海拔攀登中,藏族队员得天独厚的身体优势和吃苦耐劳、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为他们赢得了诸多赞誉。在登山过程中,汉藏队员亲如兄弟,不分你我,而更多的时候,藏族队员默默地背起沉重的背包,搀扶着体力不支的队员,走在修路、救援队伍的最前方,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不顾个人安危地帮助、照顾汉族队员,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登山运动中同样熠熠闪光,激励着登山运动员们在冰封雪岭中勇攀高峰。

  藏族同胞对登山事业大力支持

  多年以来,山峰所在地的藏族同胞对登山事业同样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与帮助。“每次登山路过当地老乡家,他们总是拿出崭新的氆氇给我们当铺盖,1987年那次暴风雪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假如不是当地的藏族老乡冒雪赶来,我们都得死在山里。”成天亮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1987年10月,在中日联合攀登拉布吉康峰登顶成功后,队伍遭遇罕见的暴风雪,当时大本营的登山帐篷全部被雪覆盖,仅剩军用帐篷在厚厚的积雪中勉强支撑,运输车辆也被困在山里无法动弹。眼看着雪越下越大,山峰脚下定日县朗过乡的党支书组织村里的老百姓,冒着暴风雪,赶着40多头牦牛进山接应登山队。由于雪大路险,藏族老乡走了2天1夜才抵达大本营,夜里就在没有帐篷的恶劣条件下冒着零下37度的严寒露宿。顾不上休息,第三天天一亮,老乡们就把登山队的装备捆到了牦牛身上再次上路,细心的党支书还特意安排了10头牦牛走在队伍最前面负责踏雪开路。就这样,当天夜里12点登山队终于走到了朗过乡,在藏族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的护送下脱离险境。

  忆往昔,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无论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北侧首次登顶珠峰的创举,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珠峰之巅传递的辉煌,都是以汉藏为代表的各民族队员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整个中国登山运动历程中,藏族登山队员始终是一支骨干力量。汉藏登山队员同饮一杯水,同吸一瓶氧,患难与共,生死与共,堪称民族团结的楷模。”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李致新如是总结。

  今天,我们在纪念中国登山事业50年辉煌历程的同时,更应该铭记:没有汉藏队员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没有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不可能有中国登山事业今天的成就,历史的丰碑上永远镌刻着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

  

(责任编辑:严国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