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搜狐体育评论 > 综合热评

新华社:龙舟、李小龙和文化输出

来源:新华社
2010年07月25日20:49

  新华社记者 沈楠

  龙形的木船,红色的大鼓,黄皮肤和白皮肤的桨手,在一个叫做“维多利亚”的海港上,重现了两千年来的“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场面。

  从这里沿着海岸往西溜达一会儿,就到了星光大道,李小龙拉开拳脚的塑像旁边总是有人排队照相。

  龙舟赛和功夫,可算是香港最成功的两样中华文化“出口产品”。

  龙舟,这项以中华图腾为载体的水上竞速运动究竟有多受欢迎?史书上是这么描述的:“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不过直到1976年,赛龙舟才开始“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就是在这个有着“洋名”的维多利亚港,赛龙舟走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特型的“龙船”,“点睛”的传统仪式,鼓声喧天的热闹劲,让这个城市里的众多老外们大开眼界。加上屈原的故事,龙舟鲜明的中国记号和神秘色彩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换上现代包装之后,这项古老运动很快在世界上流行起来。

  几乎在同一时期,李小龙的拳脚迅速倾倒了当时的西方世界,老外们对中国功夫顶礼膜拜。香港电影界此后制作的动作影片又把千年名刹少林寺推向了世界。至今,在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认知榜上,“KONGFU”仍然可以当仁不让地占据前三。

  五千年的宝藏,为我们提供了太多文化精粹,随便找一个出来就比迅速蹿红的“瓦瓦祖拉”更有文化气质。只是面对这么多珍宝,我们时常会眼花,不知道怎么挑选,不知道怎么推广,更要命的是,不知道怎么保护。

  曾经走过一百多年殖民史的香港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成功的例子。在我们撒丫子追赶着要和世界接轨,玩我们不熟的赛艇、皮划艇的时候,赛龙舟在香港越来越红火。香港人和这里生活的外国人在充分挖掘和保留其文化寓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香港的功夫电影也不是要炫耀中国人拳脚功夫厉害,而是用一种让外界惊叹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为人处事的哲学。这些在世界上被广泛认可的中华文化标志都是“精华化”了的中华文化。

  在当今喧嚣的眼球经济时代,在“芙蓉”“凤姐”这样的畸形符号在文化传播领域弥漫的时候,对待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如何去珍惜,如何去剥离精华和糟粕并加以善用,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龙舟和功夫的故事证明,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华文明在保持文化多样化方面有很大的作为空间。但是“中国的就是世界的”,绝不仅仅喊个口号那么简单。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腾飞、文化繁荣,中西交流前沿的特殊地位赋予她推广中华文化的天时地利,但更为关键的在于“人和”。这种“人和”,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华传统的珍视和检视之上,然后再是按照游戏规则去推广。

  少林寺风传“被上市”,武术执著于入奥,端午被“抢注”才大喊大叫,旗袍露大腿才算国际接轨……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国的后代,当我们看到如此种种,难道不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保护文化的作为和输出文化的策略么?(完)2010/07/25 20:39

  

(责任编辑:钱塘潮)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