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玮
“那次去日本,最深的印象是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场,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去踢足球,周末再由老师带领去踢比赛。这样既培养了兴趣,又没耽误学业。”
——白洋淀足校副校长 王菁华
提倡“教体结合” 时光倒退20年,王菁华描述的这种景象在中国也不鲜见,但如今这一景象早已在大多数中小学校里消失。
在目前的国情下,让足球重新进入校园,看上去是体育局的事,关键其实在教育局。放学后几点到几点可以安排足球兴趣小组?学校的足球场几点到几点开放?校际间的比赛是否可以安排在体育课而不是周末以便有更多学生观众?这些问题都不是体育局可以说了算的。事实上,足球进入校园,体育局要做的工作类似于 “技术支持”,例如派遣经验丰富的教练,提供各种比赛资源。真正唱主角的,还是属于教育系统的学校。
“我们一直说"体教结合",但在普及足球方面,应该是"教体结合",教育放在前面。”上海市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主任步振威表示。
整合“优质资源” “要给家长更大的动力允许孩子踢球,就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孩子受到更好教育的希望。”“幸运星”青少年足球培养学校的创始人之一申思这样对记者说。
白洋淀足校原来挂钩的是杨浦区一所普通中学,不少家长来一问,就摇摇头离开了。后来,在区政府的牵头下,足校的球员获得了就读市重点同济一附中的资格。“家长来咨询时,一下子就有了兴趣。”足校校长王六一告诉记者。
利用教育的优质资源,对一些足球上有特长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往往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那些踢球有天赋的孩子,完全可以获得一些重点中学的加分。要挂钩,就要和最好的中学挂钩。青少年足球只有和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才能产生最大的能量。”徐汇区体育局局长李明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点起“星星之火” 原先在陕西担任中超俱乐部主教练的成耀东,最近婉言谢绝了好几家足球俱乐部的执教邀请,因为他想趁自己“赋闲”的这段时间,为青少年足球做一点事。
按照成耀东的设想,可以由他提供师资,依托政府,成立一个“青少年足球联盟”。聚合一批中小学校,由联盟派出专门的教练,从放学后的兴趣小组入手,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争取每个年级都有一支队,周末再进行交流比赛。他的这个想法和李明毅不谋而合,后者表示徐汇区体育局可以提供一片球场专门用于比赛和训练,甚至可以提供一批教练。
政府牵头,联合社会力量,让足球在校园中普及,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从兴趣入手,每到一个阶段就筛选出一批精英,每个年级一个队,一所小学就有6支队,10所学校就会有60支队。等有了100所学校参与,上海的青少年足球后备力量就相当可观了。”成耀东憧憬,“一步步开始做,哪怕一开始只有几所学校也行。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责任编辑: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