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加坡8月26日体育专电 题:奥林匹克的青春颂——首届青奥会的难忘瞬间
新华社记者沈楠 吴俊宽 高川
开创奥林匹克运动新历史的首届青年奥运会26日在新加坡落幕。12天前,历史在这里翻开新的一页。12天里,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600名运动员在这一页上写下青春颂词,有自豪,有难过,有兴奋,有新奇,有感恩,有坚韧。他们在奋力竞争的同时还结下了友谊。当他们恋恋不舍地合上这一页,让我们重温一些难忘的时刻,铭记奥林匹克青春的“开路先锋”。
8月13日,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总部。
12岁的劳伟杰是一个普通的新加坡小男孩,当他擎着青奥圣火来到组委会总部时,赢得了最热烈的欢呼。人们为他的执著感动,也为新加坡组委会“火线”增补他为火炬手,并让他传递这一棒而喝彩。在新加坡圣火传递的第三天,这孩子穿着一双拖鞋,冒着一阵阵的大雨,一路追随圣火跑了15公里,摔伤了脚踝也不理会。追逐梦想,终能梦圆,青奥会大幕将启之时,这样的故事是对全世界青少年最大的鼓励。
8月14日,滨海湾。
16岁的新加坡帆船选手蔡旺龙手执火炬,走到灯塔下面点燃引线;红色的火焰随即升腾起来,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在这一刻诞下希望的火种。这象征着一个理想的实践,体育在纵横人类历史数千年之后,重新开始努力追寻其教化育人的内涵。这火种从古奥林匹亚遗址而来,它照亮美丽的滨海湾,也正如灯塔上的光亮,指引和护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航程。
8月17日,新加坡园艺园林。
18岁的罗尼是巴西手球运动员,当他拍着胸脯竖起大拇指,得意地微笑点头,聆听热烈掌声的时候,他并不是在庆贺一场胜利,而是因为他第一个在指导员的示范下,亲手制作了一个“瓶中花园”。“这种感觉和夺得金牌、站在领奖台上是一样的!”罗尼满脸的兴奋自豪。这是组委会安排的环保活动的一课。运动员们在这里学习环保知识,制作密闭的小型生态系统,玩得开心,学得认真。
8月17日,游泳馆。
17岁的西马·威和米卡-贾赫·台跃入游泳池的碧水中,然后被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他们触壁的时候,游得最快的人已经在水里等了24秒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两个从西非利比里亚长途跋涉来的孩子,已经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和祖国的游泳史。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游泳池里游泳,平时他们在河里一边训练一边抓鱼和螃蟹。这也是利比里亚第一次有游泳选手参加国际比赛。参与让他们已经很快乐,但更好的体育设施是非洲贫困地区孩子们共同的期盼。
8月18日,击剑馆。
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颁奖礼。这一刻,国家、地区的概念模糊了,冉冉升起的三面奥林匹克五环旗将年轻的剑客们团结在奥林匹克精神下。领奖台上站着18名运动员,分别来自中国、韩国、新加坡、德国、美国、加舀大、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和波兰。他们刚刚参加了打破国家和地区限制的混合团队赛,这也是首届青奥会独创赛制的第一个颁奖礼。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甚至语言不通的孩子们,在竞争的同时也学会了交流协作、团结友爱。
8月19日,田径场。
17岁的格利高里·科尔曼一瘸一拐地走到终点,全场观众为他起立鼓掌致敬,即使他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这个美国孩子原本是男子400米栏奖牌、甚至金牌的有力争夺者,半程过后他不慎摔倒,前两天已经有伤的跟腱瞬间断裂。疼痛扭曲了他的脸,却没有击垮他的意志;他站起来,又跨了几个栏,才拖着伤腿走向终点。
“是的,每一步都很疼,但我站在赛场上,就必须尽我的全力,这比赢得比赛更重要”。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在百年奥运的历史上,很多英雄故事都无关胜利。奥运精神已在悄然间传承。
8月20日,网球场。
16岁的俄罗斯女孩达莉亚·加夫里洛娃把网球中心球场彻底变成了“舞”台。因为淅沥不停的雨,女双的铜牌赛和后面的几场比赛都被推迟了,加夫里洛娃和一会儿要与她争夺奖牌的匈牙利小姐妹蒂梅娅·巴博什决定给大家解个闷。于是,她们站到场地中央,合着当红欧美歌星亚瑟小子、黑眼豆豆的动感音乐跳起舞来。也在等待比赛的男选手和很多志愿者随后也加入舞群。这就是青奥会,这就是青春的舞曲。
8月22日,田径场。
17岁的中国男孩谢震业站在200米的起跑线上,他的7名对手看上去比他强壮多了;总之,他怎么看都不太有“冠军相”。21秒22之后,这个闹着胃痛的文弱男孩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在这个中国人传统上并不擅长的项目中制造了惊喜,为中国夺得第一块青奥会田径金牌。
从门外汉到青奥会冠军,谢震业只用了不到4年,他有理由梦想更多。“不切实际地想一下吧,我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就像偶像博尔特那样。
青奥会,实现梦想的路就从这里开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