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梦八队的思路:一个外围对球单防怪(科比);一个弱侧断球快下魔王(韦德);一个阵地战全面单打王(科比);一个经常站4号位在外围转悠的小前锋(勒布朗);一个经常站中锋位置的灵活流大前锋(波什)。
2010年梦九队的思路:一个外围对球单防怪(伊哥达拉);好几个弱侧断球快下魔王(全队集体抢断奔走);一个阵地战全面单打王(杜兰特);一个经常站4号位在外围转悠的小前锋(盖伊、杜兰特);一个经常站中锋位置的灵活流大前锋(奥多姆)。
喏,我们大概可以感觉到老K教练的想法了:
防守端,外线对球压迫,依靠灵活的内线延阻补位压抑外围,伺机对球紧逼。内线防守则依靠快速包夹轮转。
进攻端,尽量快节奏奔袭,被迫阵地战后,依靠灵活敏捷的阵容拉开阵线,靠后卫突破、前锋策应或王牌单打。
这样的打法,可以最大化美国队的优点:飞檐走壁的运动能力,劲爆之极的体格,凶猛的一对一能力,人多势众,车轮战榨干对手体力。最后:没有中锋。
美国缺中锋的事情众所周知,但老K教练的体系则不需要传统巨人。防守端,他靠高大前锋群的迅速轮转包夹,代替笼罩禁区的怪物,除了保护禁区,还能兼顾到三分线;进攻端,灵活内线可以拉空禁区,让天才外线们突破。钱德勒小组赛还常被用,但到淘汰赛阶段,用他不着了:
美国重视机动性,远胜于身高。
这一趋势,原本在NBA流行:伟大内线自鲨鱼和邓肯老去后渐次凋零,强队如凯尔特人、湖人都是大批内线的狼群战术。笨拙缓慢的黑胖子们不再吃香,可内可外的长人林才是首选。而在FIBA赛场上虽然晚了一点,但中锋恐龙们被机动性篮球淘汰也是早晚之事:篮球场大小不变,速度和身高日益增加,中锋们活动的空间势必越来越少。内线背身单打如今是件奢侈的勾当。本届杯赛,伊利亚索瓦、克雷扎、杜兰特、斯科拉这些有中远投技巧的摇摆前锋大出风头,布洛西斯、马克·加索尔、“小鲨鱼”这些大个子中锋们反而吃亏。奥多姆在半决赛与决赛的表现,也在证明老K的正确:他做做高位策应、靠速度内切的得分,比土耳其、立陶宛的大巨人们进攻要轻松得多。
或者说,这也是老K对FIBA的一种迎合:FIBA没有防守三秒?那么瘦长灵活流内线们扎根禁区,也能勉强起到内线巨人的作用。因为奥多姆这样的内线本来缺的是不能像马克·加索尔那样轻松卡位,但如果他可以久站篮下,有利于抢位;FIBA三分线更短?那么内线们从禁区补位到三分线路程更短、速度更快了。因此,灵活性内线如杜兰特,可以前一步在禁区补位,后一步杀到三分线补盖。最后,FIBA的比赛时间比NBA更短?那就更可以让年轻人们不惜力的奔跑了——只有40分钟,比NBA短,敞开跑吧!
与其征服规则,不如合理利用规则:老教头如K先生,就聪明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