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上场“24分钟上限”的新闻传出后,NBA这座巨大的机器就开始运转,一切都是为一个月后将开战的新赛季预热。姚明归来,暂停了一个赛季时间的中国观众们,可以恢复每个周末起床后就打开电视看火箭队赛事直播的收视习惯。
一周前关于NBA中国市场,还有一条新闻,NBA中国CEO陈永正辞职。他的离去,我们可以解读为:两年前斯特恩关于要在中国建立篮球联赛,尤其是要在中国兴修多少个现代化球馆的豪言壮语,现在看来更接近于空中楼阁了。
陈永正高调进入NBA,三年多时间下来,却总有些束手束脚。NBA品牌影响力不低,却并不是一个巨型企业。经历过2007年底资本架构调整的NBA中国,一夜间就变成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然而在中国大陆,NBA中国更像是一个品牌代理公司--他们并没有实际项目在运营,业务主体仍然是NBA市场权益的销售和服务、赛事转播权的销售等等,于是公司架构也不可能很大。NBA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体育管理机构,陈永正却没有多少体育市场背景,这是他的一处硬伤。
如何在中国落地,如何真正让中国人接受NBA篮球,这可能是陈永正上任时肩负的战略使命,他也是一个被公认具备政府公关能力的人。可是三年多下来,NBA在中国仍然只是一种电视娱乐消费产品,因为姚明易建联的成败而浮沉。虽然这三四年来,NBA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销售了众多“NBA中国市场合作伙伴”的贴牌权益,售价都在每年百万美金之上,但给“合作伙伴”们提供的服务却未必到位。一个无法落地的品牌,能提供的服务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陈永正必然要走。以前微软有人说,陈永正是个“功成必定身退”的职业经理人。在NBA中国,他已然身退,可NBA这个职业体育品牌是否已经在中国“功成”?过去三四年的销售业绩、经营收入、品牌影响力,可以算是功成的,但是真正把中国变成NBA的直接市场,这还是一段空中楼阁的幻想。
(作者系体坛传媒高级副总裁、本报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肖腾
(责任编辑: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