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的伦敦奥运会 ,很可能没中国排球 的份儿。
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主任徐利 日前坦言:“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奥运会选拔赛。男排基本没戏,女排也成问题,而放在以前,女排都是提前获得参赛资格的。”
女排陷入危局,非始自今日。作为十多年掌管全国排球运动“最大的官”,徐利当心知肚明———先是说教练不行,陈忠和用人保守,所以换上更年轻的蔡斌另起炉灶。没想到蔡斌难当大任,接手的王宝泉 又难堪重压,结果演绎出一年三换帅的离奇故事;后又说球员不行,基本功不扎实,缺乏拼搏精神,于是国家队球员进进出出,最后还得劳驾早已退役的周苏红 压阵,才惊险地拿到亚运会金牌。
事到如今,徐利在罗列了教练、训练等原因之后不得不承认:“中国排球的职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足球和篮球。条件好的青少年打排球的越来越少。全国从一线队到体校打排球的不超过3000人,在这样的基数里面怎么可能会出奥运会冠军呢?”
在传统体制下,体校发现和培养苗子,经过地方队的选拔和历练,再输送到国家队。由于实行金牌战略,地方体育部门在比较成本效益后,不难发现排球等集体项目投入大、风险高、回收期长,理性的决策就是将更多资源投放到小、快、灵的项目,甚至是冷门项目。于是,各省市的排球队越来越少,体校中打排球的少年也越来越少。即使是保留下来的地方队,也将每年的联赛视为四年一度全运会的练兵场,市场的开发经营基本无暇顾及,结果联赛观众越来越少,球员收入越来越少,选择排球的体校学生也越来越少……如此恶性循环,中国排球每况愈下,最终陷入危局。
在新旧体制中纠结,既看到市场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又为金牌战略而抱残守缺;既深知长期基础不牢,总有一天地动山摇,又不愿伤筋动骨幻想得过且过,宁愿换教练、换球员试运气赌一把。如果说,国人有“女排情结”,市场化进程起步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还情有可原;那么,如今面临女排在历史上首次无缘奥运会的危机,还有什么金牌可以幻想?还有什么顾忌挥之不去?还有什么利益不能抛弃?
点破女排之危,若只是提前警示的“有言在先”,而不是危中寻机力求突破,继续在体制纠结中剪不断理还乱;说得好听点是“因循守旧”,说得难听点就是“尸位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