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是理想还是空想
昨天,正好是伦敦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中国竞技体育将为了一年后的那场搏杀逐渐开始上紧最后的发条。
金牌,我们已经不缺了,而且还会越来越多。正在上海如火如荼进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中国跳水队梦幻般地包揽全部10枚金牌,而叶诗文、赵菁、孙杨等小将的横空出世,让我们对伦敦决战充满期待。乒乓球仍然大包大揽;羽毛球也刚刚实现苏迪曼杯的四连冠;射击、体操、举重等仍然保持优势……
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当中国体育代表团3年前登上金牌榜榜首时,体育界在“后北京奥运”时代如何转型的话题才是焦点。经济领域正在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体育界何尝不是如此?除了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完善的职业联赛、参与广泛的全民健身、从娃娃抓起的体教结合,外加发达的体育产业,这才是真正“又好又快”发展的现代体育。
但是,整个竞技体育界的运转模式、管理理念,几乎没有发生任何质的变化。
三大球是体育强国的风向标,大球取得突破,影响力要超过冷门项目的几十块金牌。然而,中国三大球在北京奥运会后却出现集体沉沦。经历反赌反黑的中国足球仍然处于低迷期,国奥无缘伦敦,女足不再铿锵。没有金牌倒在其次,给老百姓添堵才是关键。姚明退役后的中国男篮也面临大考。女排,能否进军伦敦也存在不小的疑问。职业化过程步履维艰,甚至开倒车。
当然,后北京奥运也有不少亮点,新科法网冠军李娜,以及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网球的“单飞”尝试就是突出代表。虽然李娜说,她打球就是为了奖金,但她展现的同样是中国体育乃至中国的形象。
虽说体育界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但是在金牌的现实诱惑和压力下,这个转变能够顺利启动并完成吗?一切都是疑问。
本报记者 林华维 孙庆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