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大运会 > 大运会其他

10位大运记者解读大运会 不一样精彩从这里开始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张玮
2011年08月24日09:17

  “不一样的解读”从这里开始

  随着深圳湾畔熊熊燃烧的大运圣火缓缓熄灭,为期12天的大运赛事落下帷幕。为了这12天的精彩,深圳进行了长达4年多的精心筹备,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市民,都能感受到大运会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许多人的生活也因为大运会发生了变化,这其中,也包括为大运宣传报道的媒体从业人员。

  对于已经落幕的深圳大运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每一位市民都会有不同的评价。今天,我们选择了10位参与大运报道的记者,通过他们的视角,通过他们的感受和评述,呈现不一样的大运图景。希望这些故事能引发你们的兴趣,希望这些观点和态度,能与你们发生共鸣。

  一起去打大运“酱油”

  “你也是跑体育的吗?怎么没有见过你啊?”“不是,我是客串的?”“那你平时跑什么的?”“时政。”“你一个跑时政的,来搞体育啊?”“是啊,我们比较推崇综合性人才”……

  估计那家媒体的记者和我对话完了以后,要吐血了。说实话,相比某卫视“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畜生用”的惯例,我们跑时政去客串一下体育记者有何不妥呢?

  hold住!白岩松不也经常去讲足球吗?我们也不是来玩过家家,来打打酱油的。

  大运来了,面对数十个赛场,数百场赛事,小小的深圳记者站只能够全民皆兵,全体上阵,全部临时客串体育记者。别说我们临阵抱佛脚,别笑我们半路出家,别谴责我们不专业,谁说体育比赛就只有一种表现方法的,就只能写“体坛体”的,就只能盯住帅哥靓妹明星的?

  我们各条战线上的兄弟姐妹们就正好拿出了平时和领导、警察、老师、城管、老板、小贩打交道的技巧,高端引导、贴身追踪、软磨硬泡、旁敲侧击,就是采访到了平日无法接近的人,拿到了想象不到的料,写出了不一样的报道,留下了不一样的传说。怕了没?

  大运期间,我负责的赛区是罗湖,这个赛区只负责一项比赛——篮球,这项比赛只在一个场馆进行——罗湖体育馆,只有一个环节——预赛,没有金牌产生,没有太多的鲜花掌声,没有太多的媒体关注——从福田枢纽前往这个赛场的51座豪华媒体大巴上来回都只有我一个人,场馆偌大的媒体大厅里面大多数时候也只回响着我的键盘敲打声。

  小有小的好处。不用像跑大运中心、大运村、体育馆的同事那样来回奔波看比赛,也免却了不少日晒雨淋。可以抱着个笔记本到赛场里看比赛,一边看一边敲,比赛完了,稿子成了,微博也更新了。

  小有小的坏处。就好像是在一场新闻大战面前,那种奔着到前方去,到大事发生现场去的欲望会空前强烈,而你偏偏要负责后勤,这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但,没办法,必须要适应,而且,必须要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于是乎,只能够往观众、往志愿者、往工作人员、往场馆中去钻、去缠、去磨、去挖……事实证明,对于记者来说,只要你肯辛苦一点,耐心一点、细心一点,哪怕最简单的场景,都不会缺乏新闻。

  短短12天比赛下来,我这个平时不喜欢用手机上网、上QQ、上微博的“out特曼”,已经沦为了“微博控”。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来,路上、赛场上,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

  叶明华

  大运,深圳“梦”

  在采访女篮决赛的时候,曾经就中华台北女篮的相关问题,采访过来自宝岛的媒体同行。期间,他很惊讶于居然在女篮比赛的时候,体育馆每晚都是座无虚席。“在岛内,可绝没有这么多人来花钱看女篮。”

  的确,大运会给记者带来的第一观感,便是人多。曾经是一片荒凉的龙岗大运中心体育场,几乎是一夜间,就变成了关外的“东门”、“华强北”。

  每天早上,记者是随着人流,搭乘着拥挤的地铁三号线早班车,从关内挤到关外,再从地铁站挤到体育场,晚上再依次轮回过来。而就在两周之前,从关内开往关外的地铁三号线早班线,走遍几个车厢却依然人迹寥寥。

  这也让大运会的官员们始料未及,“真没想到,深圳市民的观赛热情这么高,连田径比赛都这么多人。”一位龙岗本地官员概叹道。

  观赛人群的热情高涨,也直接带动了门票的销售。按照以往的惯例,一些大型赛事前在场馆周围总有些手持门票的黄牛党,四下兜售手里的大叠门票。而在大运会期间,黄牛党却总是手持现金,到处问人要退票,而结果却往往是不得而止,“搞了一下午,才搞到两张票,好难的退票哟,真是没得什么赚头。”公交车站旁,几位凑在一起的黄牛党边抽烟边互相诉苦。

  巨大的人流一方面折射的是深圳市民对于大运会的参与热情,但另一方面折射的,却是深圳大型公共性文体活动的缺失。旁观广州,甲A时期曾拥有火热的球市和数只甲级球队,现在又拥有足坛豪门广州恒大。而作为近邻的东莞,同时拥有CBA豪门东莞银行队和东莞马可波罗队,而马可波罗队的主场甚至就设在紧邻深圳宝安区,离深圳关内仅半小时车程的大朗镇内。反观深圳,空有几座大型体育场馆,却缺乏大型公共文体活动的身影。虽有深圳红钻足球队的独木支撑,却依然不能填补深圳千万市民的运动热情。

  这些也与深圳这座力图成为国际性城市的自我定位不相匹配,而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深圳市民,能够积极参与类似大运会这样的大型文体活动,也是个十年才能成真的美梦。

  晏磊

  春风化雨润心田

  大运会对于深圳来说是向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良机,这种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在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整洁的街面、有序的交通,更在于众多大运志愿者们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

  作为宝安体育馆体操竞赛的报道记者,有幸在人生当中,第一次接触国际赛事,并报道自己非常喜欢的体操竞赛。从8月13日第一天的比赛开始,到比赛的即将临近,我的每次顺利采访都离不开众多志愿者在背后做出的默默奉献。

  还记得比赛开始的第一天,女子体操团体赛在2:30开始,为了避免出现迟到,我提前了一个小时赶到场馆,由于没有提前弄清楚进口的具体位置,经过验证、验身环节后,进到了宝安游泳馆内。两个场馆紧紧相邻,却被栏杆拦截开来,一时不知如何走进体育馆内。当时太阳烈照,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正在无奈之时,碰到一位穿着浅绿色运动服的志愿者走过,走向前去问路。在得知我的意图之后,这位志愿者先到服务台拿了一把遮阳伞,然后主动为我打伞,围绕着体育馆绕了半圈之后,送我到体育馆的入场口。最后用一个灿烂的微笑回应我的真诚感谢。

  在体操比赛期间,坐在我座位前面的是某体育频道的摄像记者和出境记者,当比赛进行热烈的时候,摄像记者会不时地走动去拍一些精彩的镜头,而出镜记者则在笔记本上不停地记录着,时而又会拿起话筒采访周边的参赛群众。这两位人员坐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就起身离开,出镜记者一不小心把话筒上的台标忘在了座位上。而负责此片区的志愿者看到之后,立即捡了起来,通过播报机向上级汇报了此情况,并及时地把台标收藏起来。过了5分钟,出镜记者回来寻找,这位志愿者及时地送还了台标。

  无论是U站前的志愿者,还是场馆周边的志愿人员,以及交通枢纽中心的服务人员,他们都无时无刻不用真心服务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正是有了这些众多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得以顺利进入比赛场馆、坐上班车、吃上可口的饭菜、并把赛事上最精彩的内容呈献给读者。整个大运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短暂的,这次大运让每位参与者提升了文明礼仪,让这座年轻的城市增添青春的魅力。因为大运、因为年轻、因为细微的周到服务,让深圳的美好城市形象真切留在了每一位参赛人员的心中。

  丁侃

  由恨到爱大运会

  欢呼声和呐喊声不断响起,进球的一刹那,所有观众都兴奋地跳了起来,包括看台席上的几百名记者。白天辛苦工作,晚上大家依旧相约宝安体育馆为大运会上的中国女足加油。8月21日晚,让数万深圳人热血沸腾,这也是我这个伪球迷现场看到过的最激动、最精彩的一场比赛。

  而我曾经是那么的讨厌大运会,它让我的很多稿子发不出来,它让我周末加班。

  从今年年初开始,深圳的很多单位为了迎接、备战大运会,早早取消了周末,不允许休年假。大运会期间,要求在单位过夜的不在少数。而新闻媒体,也早早地围绕大运展开各种专题、特刊报道。

  大运开幕前,本报深圳新闻部出了4份特刊,记者站人员较少,经常一个人要完成几个版的稿件任务,截稿时间又比较紧。7月份的时候,好几个周末,我和杨磊、郭彪、叶明华等同事都在办公室写稿,一直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家。

  大运会开幕的第二天,我就和同事奔赴龙岗,每天辗转每个赛场,寻找有意思的新闻。网球场上,好几个球童因为天气太热晕倒,而剩下的球童则仍然一丝不苟,每次捡完球之后半蹲于地,呈起跑状,我看到他们头上的汗水一颗一颗流下来,浸透了衣服。

  烈日下,一名志愿者陪着两名外国运动员穿越马路,去公交站台坐车。边上的的士司机说,这些孩子真辛苦,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小费。我想小费应该是没有了,但是他们获得的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和锻炼的机会。

  这个夏天,几万名大学生志愿者一起服务大运会,见证大运会不一样的精彩,这将是他们人生的一个美好回忆,一笔财富。

  对于我来说,采访大运会,是我记者生涯第一次参与报道体育赛事。除了每天完成采访任务之外,很多比赛,我也是第一次到现场观看,看到运动员们在场上拼搏厮杀,留下青春的呐喊,我会有一种想要“活动活动”的冲动。

  大运男足,中国队开始领先,却被逆转,我们惋惜,但是我们不遗憾,那些年轻的小伙子尽力了;大运女足,中国队上半场多次射门却未进球,反倒让日本队打进一球,不过最后,女足姑娘们,奋力厮杀,拿下冠军,那一刻,整个宝安体育馆为之沸腾。白天的疲劳一扫而光,我唯有跟着大家一起,尽情欢呼。

  每天晚上在大运主媒体中心写完稿,和同事或者朋友一边聊天一边等待回去的媒体班车,大家一起聊中国的铿锵玫瑰如何不负众望力擒对手,一起聊哪个国家在某种运动项目上为何强势,一起找第二天有哪些亮点新闻。不知不觉,就到了家。

  4年的准备,两个星期的精彩绽放。大运会结束了,而我似乎还意犹未尽。我怀念主媒体中心的工作餐,怀念用文字记录大运的美丽瞬间,怀念为运动员们加油呐喊的激情一刻。

  杜啸天

  在大运怀抱里

  我一直惊叹于在大运中心体育场碧草茵茵上不断飞翔与嬉戏的那几只麻雀。

  它们再普通不过,稀稀落落的几只,但轻巧、灵动,那一团团麻色,在色彩缤纷的体育场里毫不起眼。它们的祖辈也许生活在我千里之外的湘中故土,也许就在我们此刻脚下的体育场——二三十年前,这里正是农田、果岭和原野。

  当我在坐在场上媒体坐席天马行空,突然明白自己是何等的不合时宜。只见他们夹杂在摄影记者与场馆工作人员之中,时而飞起时而落下,田径赛道上的勇气和毅力,观众席上的欢呼与口哨,它们似乎并不太理会,正如别人也未理会它们。

  时隔数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我又见到了这位女子。在此之前,作为我的采访对象,她给我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故事,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家族关联。此刻,作为大运会主场馆所在地的原住民代表,她需要为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讲述土地之变。

  仿佛纪录片一般,鱼塘变成农田,再变成菜地,再变成如今的大运场馆,这片曾被称为“龙红格”的土地上,过去二三十年间的故事就是这些。

  因为大运场馆,数年前这个村庄整村搬迁,她也住在了安置小区。在欢畅感怀的同时,她也不无怀念,“早两年,我们全家清明扫墓,还特意回到当年我家的那个地方,发现那口水井还在那里,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坐在台上略显单薄的她,从台下的人群中发现了我,会心一笑。那次采访她后的报道出来,我短信回她“谢谢你的珍贵记忆”。

  这是一个恢弘的时代场景:村庄退场,场馆现身,赛事落幕,记忆还在。我在想,今宵散后,还有哪些可以书写。

  唐毅

  我依旧是一名“大运兵”

  其实,我对大运会是有着别样的情感的。3年前,为了心中那强烈的大运会情结,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折磨”后,我终于如愿地加入到了大运会组委会执行局,成为后勤保障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彼时,我所在的部门,加上部长一共也就5名正式工作人员,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大运生涯。

  在那之后的日子,我每天都在接触着与大运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不得不说,我对大运的强烈情感与日俱增。我至今仍然记得,在当年的入职培训讲座中,北京奥组委原副主席蒋效愚先生的一段话:一个人一生能经历一项国际大型赛事的历练,足矣。你们能来到这个机构,是你们人生的一大幸事,而大运也会因为你们更加精彩。蒋老的话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我也确实感觉,年轻的深圳,能迎来年轻的盛会;而年轻的我们,能经历这项年轻人的赛事,足矣。

  往后的日子很忙,也很充实,我很享受那样的感觉。去年年中,考虑到个人更长远的发展,我选择了离开。离开时,心里有一丝酸楚和不舍。记得我当年刚加入时,那里一共不到80人;离开时,工作人员达到了400多人,每天中午去12楼食堂吃饭,排队都要半小时。

  离开大运会执行局后,本以为我从此会跟大运会“绝缘”,或者是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了解、记录大运会的最新进展。我以前在大运会的同事经常跟我开玩笑说,“你离开执行局算是‘解脱’了,可怜的我们还要忍受‘大孕’的煎熬啊”。但,我似乎天生就跟大运会很有缘,来到报社后,组织上考虑到我曾经与大运会执行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重新或多或少的让我接洽或联系有关大运会报道的相关事宜。

  今年4月,根据报社与大运会执行局商谈的结果,我再一次被派到了大运会组委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从局内人到局外人,再到局内人,在我记忆中的大运三年里,我的人生如同一个轮回。在组委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的工作期间,我再一次接触了与大运会更直接的东西,只不过这一次从局部看到了全局,从细小处看见了整体观。而我对大运会的理解也似乎更深了一步。

  大运尽管结束了,但从这里开始,我也找到了不一样的我,请记住我依旧是一名“大运兵”。

  李晓敏

  重温校园运动会

  深圳获得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的那一年,我从大学毕业,随后四年多时间,大运会像一颗孕育着梦想的种子,在改革开放之都深圳,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

  在我不长的记者生涯中,大运会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运元素的每一次发布,大运筹办工作的每一步推进,我都全程参与报道。这种参与,丰富了我的职业生涯,也让我收获了颇多感悟。

  不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媒体从业者,在将目光聚焦大运会时,总会将其与奥运、亚运相提并论。对于深圳而言,这种比较让深圳大运获得了更多专注,同时也对筹办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在我的了解中,大运会本身就是世界青年人以体育竞技的方式开展的聚会,文明与友谊的交流,超越了对金牌的单一追求。深圳作为大运会的东道主,对这场盛会做了务实而理性的定位,让体育回归体育本身,让赛事筹办更简约、更低碳,少一点扰民,多一些欢乐。

  当深圳大运会从梦想变成现实,当大运幕帘掀起的那一刻,站在深圳湾体育中心看台上的我,仿佛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校园。那走上青春大道的8000多名运动员,仿佛从我们身边走来,他们开心地微笑,他们热情地舞蹈,这是年轻人相聚时,最为真实的场景。

  走进大运赛场,大学校园运动会的痕迹更加浓厚,为了让更多大学生享受运动的快乐,大运会的竞赛安排允许运动员临时报名,只要有精力,运动员随时可以报名参赛;尽管大运会的竞赛成绩和奥运、亚运有着较大的差距,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运动员对比赛的投入,从赛场走下来,运动员展现给观众的更多是微笑;在大运男足赛场,当中国与韩国小组赛结束后,双方队员围成一圈,以自发的方式向对手教练组鞠躬致谢,这场景仿佛是学生在向老师表达尊敬与谢意……

  深圳大运会,真正做到了以大学生为主体,青春与激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欢乐成为了赛场内外的主旋律。我想,这样的大运会,应该和所有深圳人心中的期待是一样的。

  杨磊

  难忘采访大运的日子

  大运会,12天光阴,弹指一挥间。当你还没反应过来时,它已在你指尖、眼前、耳畔迅速过去。是啊,相比深圳31年建区史,这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相比我未来漫长的人生旅途,这也不过是征程上很短的一段插曲。然而,时间短不代表没意义。相反,这12天的经历,对于深圳,对于我,都必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犹记得,去年8月我提着包来深圳的时候,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上,看见多少楼宇正在喜换新装,多少地铁正在紧张施工,我就知道这是我人生的又一轮回。2006年,是的,那年我大一,正是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的前夕,城市的更新正慢慢使北京脱胎换骨。4年后的深圳,因着大运,莫不如是。绿道成行,任南海之风轻轻吹拂;街道笔直,在柔媚的阳光下娟然如拭。不过,这些还不是最大的变化,在来自北京的我看来,只有大规模地铁的铺通,才使得这个城市真正具有了作为超级都市的硬件资本。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运,它给正站在而立之年的深圳指明了下一个十年不惑的方向。是的,在来深圳之前,就听人说特区已经不特,特区正在日趋保守。但是,当我在开幕式那一夜,看到LED大屏幕上巨人用力推开“世界之门”的那一幕时,我便知道,深圳,仍然有足够的信心和理想去面对这个世界。而大运会,正是深圳拥抱世界的一个新宣言。

  大运会于深圳是浓墨重彩,于我而言,也是难以忘怀的。作为大运报道团的一份子,我有了深扎龙岗十天的使命。在龙岗中心城,擦肩而过的志愿者那脸上挂着的青春真诚的微笑,是我这十多天来见到过的最美丽的风景。而场馆里,无论是举重台上大喝一声的力士,还是泳池里如飞鱼般穿梭的健儿,他们那成功后脸上的喜悦和受挫时些许的懊恼都在告诉我,在别人的经历中,永远不要只当一个简单的过客,当我用心记录他们的拼搏时,别人的奋斗也终将成为我奋斗的一部分。

  郭彪

  微博机器人“微”观大运

  大运会开幕式结束后,一个人离开办公室时已是凌晨。这一晚,我在电视直播的声音中,通过微博上观看前方十几位同事发布的最新动态,并在“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微博上与万余名“粉丝”们分享。

  尽管没有亲临大运会开幕式现场,但这个对深圳来说意义非凡的夜晚,同样会深刻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当晚,看到同事、网友们的微博中图文并茂的展示,这场年轻人的大派对让深夜独处办公室的我也高兴起来,乐呵呵工作到凌晨。一个晚上发布一百多条微博,对我这个1岁多的“微博机器人”来说依然是个突破,看到网友们的转发、评论,非常能感受到分享的喜悦。

  一个多星期的大运赛事间,前方同事带来现场的比赛报道、精彩花絮,摄影记者的图片也非常惹眼,“微博机器人”默默转发,同时对前方同事表示羡慕,恨不得分身到各个场馆。眼看着一场场比赛结束,“微博机器人”终于按捺不住,在赛事的最后一天,带上电脑前往龙岗的大运体育中心,一边发微博一边观看男篮决赛,并品尝了传说中的MMC10元豪华自助餐,了无遗憾。从“微博机器人”的审美角度来看,本届大运会上众多文字记者的手机拍照效果不错,各位摄影帅哥们的文字功底也得以展现,图片更是没得说,鲁力拍摄的“沙排宝贝”、周游拍摄的举重项目“表情帝”让人非常印象深刻。话说勤奋的周游同学从大运会开幕式当晚工作至第二天凌晨,当天一早就电话叫醒沉睡中的“微博机器人”,第一时间在“南方日报深圳观察”微博上发布了大运会首金得主、意大利帅哥鲁菲尼的出水照片,关注度颇高。

  由于“微博机器人”写惯了微博体,在此略去难以表达的字数若干,请各位朋友见谅。最后套用一句话献给大家:“南方日报深圳观察”微博更新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网上,“南方日报深圳观察”微博没更新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大运会虽然结束了,依然欢迎您多关注南方日报深圳观察,欢迎您有事没事@南方日报深圳观察,“微博机器人”期待您的围观、分享、爆料。

  马芳

  比分退下,“人”靠前

  不是一个体育迷,甚至连赛事直播也不太关注。作为一名长期跑政经新闻的记者,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竟然要堂而皇之的在体育版面为读者播报体育新闻。

  但,这一切都发生了。

  因为深圳大运会,我和同事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变身,奔波于各个赛场,分跑福田区六个场馆,柔道、击剑、跳水、射击、健美操、跆拳道、国际象棋,以及排球和足球的决赛等9大类比赛。

  由于一些项目的普及率并不高,赛事程序和比赛规则很快成为“拦路虎”,有时连运动员为何得分都摸不清头脑。为了赶紧进入状态,泡赛场成为一种习惯,而另一种感觉也逐渐清晰起来。

  就像大运会颁奖升旗仪式,只奏大运会会歌而非冠军国国歌一样。我突然发现,与奥运会和世锦赛的紧张氛围明显不同,奖牌榜之于大运会而言,已远没有人本身更值得记录。

  女儿前一天未杀进决赛,第二天奥运六朝元老、中国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就悄悄来到深圳。面对遗憾赛果,未见丝毫不快,反而大笑女儿射击风格跟自己年轻时一样,疼爱之情溢于言表。此时他只是一名父亲。

  何冲3米跳板夺冠后便一直向看台张望,因为5年来父母亲才有机会第二次到现场看他比赛,这让连续比赛已累到嗓音沙哑的奥运冠军兴奋不已。此时他只是一个儿子。

  庞伟50米手枪只得第四,赛后同为奥运冠军的妻子杜丽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庞伟说妻子肯定了他的表现,并鼓励他再接再厉,两人的恩爱显而易见。此时他就是一名丈夫。

  田径男子1500米比赛现场,一对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双胞胎兄弟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但就要冲线之时,跑在前面的哥哥忽然转身向弟弟伸出手,因为两人赛前就约定,要携手过终点。此时他们只是兄弟……

  我往往乐于见到并感动于这样的温情场景。这简短的一瞬让被捧上神坛的体育明星都又回归于生活,还原于更为私人、更为本质的角色。

  赛果固然重要,各国运动员参赛谁不想得到奖牌载誉而归。但比分不是全部,生活才是真正属于每个人,才是高于一切的东西。

  让政经记者播报体育,只想说一句:比分退下,“人”靠前!

  张玮

(责任编辑:王志)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