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举重 > 赛事动态 > 举重世锦赛|2011巴黎举重世锦赛|2011世界举重锦标赛 > 最新动态

举重世锦赛张湘祥缺席 独自苦练目标伦敦奥运会

2011年11月06日07: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下午3点,张湘祥走进举重馆,法国时间是早上7点,队友们正在巴黎参加举重世锦赛,当他们吃早餐的时候,在北京的张湘祥已经趴在按摩床上,等着跟了他七八年的队医吕大夫帮他理疗。

  理疗结束,张湘祥开始慢慢缠绷带,准备这一天最后一个小时的力量训练。从大玻璃窗向外望去,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平常极为热闹的举重馆里,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队员,显得有些冷清,张湘祥在这些人里,算是资格最老的,但他却可能是练得最苦的。

  汗水很快就滴了下来,结束了这一组训练,张湘祥又回到按摩床前,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

  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得男子举重62公斤级冠军已经3年多了,所以,张湘祥今年5月向队里提交复出申请,很是出人意料——除了一些知心朋友,大家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还想回到举重馆,还想再经历一遍“死去活来的磨难”。

  最多的问话是:“是不是想去伦敦奥运会,争取再享受一下奥运冠军的风光?”

  “我有这个目标,但这不是让我回来的主要动力。其实,归队的第一原因,是我不愿意再忍受那种失落感。”张湘祥平静地说,“北京奥运会后这3年,我回学校(北京体育大学)拿了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看上去一切都很好,但我逐渐发现,自己没有当运动员时的那种激情了,身体里也不再有那种充满力量的感觉,对很多事物不再有新鲜感,特别是今年年初突然一下觉得连安全感都没了。”

  张湘祥开始怀念在国家队里那日复一日让外人看上去枯燥无比的训练生活,怀念每天训练后精疲力竭散了架一样瘫在床上的感觉,怀念和队友朝夕相处,为了同一个目标全力拼搏、竞争的那种充实。

  “我练了近20年的举重,每天脑子里都有一根弦绷着。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这根弦彻底松了,我对训练和比赛感到疲倦,不想再练了,觉得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已经没有遗憾了。”

  大多数人认识张湘祥,主要是因为他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但实际上,张湘祥1999年年底就进了国家队,2000年就作为56公斤级的希望之星去了悉尼奥运会,只不过悉尼奥运会的铜牌在“金光闪闪”的举重队中毫不显眼。

  “去悉尼奥运会时我才16岁,如果那时候能拿到金牌,或许后面的事就完全不一样了。”张湘祥自嘲说,“奥运会拿个举重铜牌,谁(能)认识你啊?”

  2003年“非典”期间,张湘祥因腰伤去打封闭,但不幸的医疗事故让封闭药水直接进了他的腰椎。后面的故事很像电影剧本,张湘祥在抢救室里待了3天,身上插满了管子,“死而复生”是他对那段经历的准确概括。

  2004年雅典奥运会就这样错过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刚刚过了鬼门关的这位“希望之星”,直到2007年,张湘祥不可思议地重新举起杠铃,并在与乐茂盛、张平和杨帆这些全国冠军、世锦赛冠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北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竞技体育的核心就是竞争,从古至今都是一样。我不怕竞争,当初不怕,现在回到国家队面对那些小运动员,我一样不怕,怕就不来了。”张湘祥说,“我从高峰回到低谷,再图一次从低谷往上爬的快乐,挖一挖自己的潜能。”

  重新归队,张湘祥感觉又回到了那个“战斗的年代”,找回了自己再熟悉不过的作息规律:每周一、三、五要出早操,一周要练六天,周日一觉睡到中午,下午和队友喝茶聊天,偶尔出去闲逛一会儿,晚上早早睡觉。

  “和以前相比,我现在自控能力强了很多,要想完成超越,就要达到自己没有达到的高度,虽然很难,但值得去努力。”张湘祥说,“我就当自己是一个试验品,因为举重队从来没有这样成功的先例。”

  在男举主教练陈文斌看来,张湘祥离“成功”已经不远了,“他刚回来时,我还没什么把握,就想着他回来能带动一下年轻队员的训练。没想到他自己恢复得这么快,就这4个月,他的功力恢复了九成,比我的预想快了1个月,照这个势头下去,冬训时他很可能就真正恢复了。”

  上个月底,举重队队内测试,张湘祥的总成绩达到315公斤,这比他巅峰时期的335公斤还有20公斤的差距,但这样的恢复速度已经很让人吃惊了。

  说到明年春天最终决定伦敦奥运会参赛资格的的全国举重锦标赛,张湘祥的淡然很令人钦佩,“能去奥运会是锦上添花,不能去我也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没留遗憾。”走出举重馆时,张湘祥问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对吧?”

  本报北京11月5日电

(责任编辑:韩犁夫)
  • 分享到:
 我来为新闻纠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