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赛季中超联赛转会窗口将于明年1月1日开启。近来多位大牌外援被中超球队相中的消息引人关注,从西班牙帅哥古蒂到挪威“空霸”卡鲁,从韩国球星朴智星到法国名将阿内尔卡,从英格兰国脚科尔到巴西巨星罗纳尔迪尼奥,一个比一个名气大,一个比一个身价高。但是,当中超俱乐部的老板们挥舞着巨额支票,向大牌外援表达好感的同时,有没有意识到这些球星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是否真的能够帮助球队提升一个档次?
从过往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球队引进大牌外援的失败案例屡见不鲜。2003年,英格兰球星加斯科因以36岁的“高龄”加盟中甲甘肃天马队,但技术水平已不复当年之勇,而且踢了3个月后突然不辞而别,此后再也没回来。后来据他自己解释,一方面是俱乐部欠薪,另外也不适应在中国的生活。2002年,素有“灵猫”美誉的乌拉圭球星索萨,也是在36岁时加盟上海申花队,结果13场比赛只进一球。
与上述年迈的大牌外援相比,年轻一些的大牌外援的下场也不理想。2001年,31岁的巴西球星巴亚诺加盟申花队,他可是1998年世界杯巴西队的主力中后卫。但他在几场比赛中不是吃红牌就是防守失误,直接导致申花队连吃败仗,最终淡出了主力阵容。后来,俱乐部的人才知道,巴亚诺来中国踢球之前,已经半年没参加过正规训练了。
如此多的失败经历告诉我们,中超球队在引援时切不可盲目迷信球员的名气。大牌外援虽然享受着高额薪水和贵宾级的待遇,但大多已过巅峰期,身体状况和竞技水准不一定能够适应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要求。
毫无疑问,大牌外援能够制造轰动效应,使联赛和球队的关注度明显提高。日本足球职业联赛早期就曾通过引进球星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如济科、莱茵克尔、斯托伊科维奇和利特巴尔斯基等。但目前的事实是,中超早就走过了初创阶段,开始步入成长期和成熟期,因此俱乐部的引援行为也需要更加理性、务实。事实上,现在日本和韩国联赛中靠名气混饭吃的大牌球星寥寥无几,更多的是靠能力站稳脚跟的实用派外援。
其实,在中国足坛获得成功的也多为名气一般的外援。回顾历史,如大连万达的内梅切克、大连实德的扬科维奇、北京国安的冈波斯、长春亚泰的卡巴雷罗和上海申花的阿尔贝茨等;放眼当下,如广州恒大的孔卡和穆里奇、北京国安的马丁内斯、天津泰达的佐里奇和江苏舜天的耶夫蒂奇等。这些外援里有的好而不贵,非常实惠;有的身价高、但物超所值,来了之后就能把球队的整体实力提升一个档次。总而言之,他们具备过硬的职业履历和职业素养,可以说性价比非常高。
足球毕竟是一项集体运动,球队最终还是要靠成绩说话。俱乐部盲目“烧钱”请大牌外援,单纯追求轰动效应,可能短时间内能尝到甜头,吸引广大球迷的注意力,而一旦大牌外援未能表现出与其名气相符的水平,或者特立独行于球队大集体之外,球迷、媒体、俱乐部自然不会买账,大牌外援所带来的“眼球经济效应”也就不会长期发挥作用。
总之,给中超俱乐部的老板们敲个警钟,千万不要盲目迷信大牌外援,踢得好、用得好才是真的好。本报记者 高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