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外教引进思路不成熟
对中国足球富于特色的人情哲学不够深谙,或许是外教帅位始终不牢靠的主因之一。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职业联赛俱乐部在选择外教思路上的自相矛盾与不职业。
一位对欧洲职业联赛有着深厚了解的足球界专家举例道,“在英超,主教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HEAD COACH,而是MANAGER。不管弗格森与小贝、C罗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若没有曼联给予的执教绝对权威,弗格森也镇不住大牌。而曼联也不可能成为欧洲冠军。但如此权威此刻在中超似乎还难以落实。”在中超,俱乐部老板大多通过总经理与主教练落实沟通,而总经理们大多有着深厚的本土足球背景或者本身就是球员出身,相比于“流水的外教”,他们更易于与“铁打的本土球员”拉近距离。在处理问题上也更易于站在本土球员角度。
此外,绝大多数投资人更看重短期成绩效应,比起拿着高额外币的洋帅,俱乐部更需要占据绝对比重的本土成员支撑局面。至于为何选择外教,一位俱乐部人士的回答或许具有普遍意义。“这是国际足球主流,中超的投资人也乐于与国际接轨。只不过在现有中国足球特色映衬下,这种接轨只停留在表面上。”
此外,在确定引进外教上,中超俱乐部又大多比较盲从,比如申花选择蒂加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法国人,是阿内尔卡的老乡。可殊不知,前切尔西球员跟蒂加纳团队此前根本不熟。而鲁能旨在引进藤卡特挖掘新人,但荷兰人却不免触动“老将的奶酪”,这样的矛盾为什么鲁能不能在决定起用他前考虑周全?而阿里汉、库泽执教泰达效果的天壤之别,也证明外教优劣的评判标准并非名气和履历,而是与中国足球是否对口。
[上一页] [1] [2] [3]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