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宝,68岁,几度成为中国足坛的焦点人物。他20岁进入国家队打左后卫,不惑之年担任国家队助理教练,1992年领军国奥队,带着“横下一条心”的誓言来到吉隆坡,没想到写下“黑色九分钟”的败笔,更没想到由此促进足球改革提速。此后,他分别执教上海申花队和大连万达队,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带领两支球队获得职业联赛冠军的主帅。2001年,徐根宝悄然转身,埋头于青少年足球训练。十年磨剑,2012年金秋,上海东亚特莱士队冲入中超,那是由一群在崇明岛根宝训练基地长大的孩子完成的。更小的娃娃们每天早上搭校车去上学,放学后回到根宝训练基地,在那三块半球场上练球……
记者:当初是怎样萌生念头离开职业联赛一线,转而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和人才培养的?
徐根宝:20年前,在亚洲杯赛上看到日本队中田英寿等球员脚下技术很好,尽管中国队只输了一个球,但对中场的控制,中日两国球员在能力上相差太大。我在执教国奥队的时候,提出过“抢逼围”、“快传转”等要求,而球员必须从早期训练就养成良好的技术意识和习惯。这样的现实促使我下决心去搞青少年足球训练,想亲手培养一批足球技术、意识、素质都堪大用的人才。最早进入基地踢球的97个孩子,有些中途离开了,有8名球员转会到其他俱乐部,还有20多人,成为上海东亚特莱士队这个赛季夺取中甲联赛冠军的基本力量。
记者:创业之初走过那段路,既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也离不开外部环境和社会支持等客观条件,很多比根宝基地更早起步的青少年培训,没走出多远就散摊子了。你迈过最难的一道坎是什么?
徐根宝:当年的条件很差,到崇明岛要坐两个多钟头的船,名义上是基地,其实,住房、场地都有待解决,真正是一穷二白。基地周边是茂密的树林,没有任何诱惑,如果不是真心想踢球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很难坚持下来。我不强求,谁想走都可以。最终,肯吃苦、留下来的不见得都能踢出名堂,但一定会在这里受到良好的足球教育,写下人生有价值的一页。
记者:中国足球屡屡让人失望,急功近利是一个重要原因。根宝训练基地坚持这么多年,你本人的足球理念发生过什么变化?
徐根宝: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足球缺的就是少说多做。青少年训练不应该拘泥于模式,即使大家在方法上有所不同,只要在做着就值得尊重。急功近利害人不浅,害事业不浅。球队“冲超”,其实现在还没有完全达到火候,但球员都有这个愿望。至于开发和经营这个基地,就像足球的其他方面一样,有耐心和恒心,就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帮助。
记者:中国足球并不缺少一支中超球队,但缺少在青训方面更多的探求和坚持。明年打中超要占去你很大精力,青少年训练如何继续?
徐根宝:一手打中超,一手继续培养后备人才,并不矛盾,应当追求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有高水平的发展平台,好处很多,以前我也常组织队员观摩中超比赛。孩子们逐渐长大,如果始终上不了更高的平台,队伍就难以稳定,甚至留不住人。同时,基地培养年龄更小的一批球员,不会受到影响,毕竟将来球队的后劲还是来自自己的梯队。我是东亚俱乐部主席,又是基地的董事长,可以兼顾打中超的队伍和后备力量培养,不像有些俱乐部那样,管一线队的和管青少年的各顾各。中国足球需要更多的“根据地”,人才培养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