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早上,陈杰在10公里跑终点处出现突然晕厥,扑倒在地,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均停止。医务人员紧急给予心肺复苏术等抢救,并紧急转送至省中医医院二沙岛分院。
入院后经积极抢救治疗,陈杰一度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但终因心脏停跳时间过长,多脏器损害明显,并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于19日早上6时05分,心跳呼吸停止,宣布临床死亡。死亡原因为猝死、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抢救过程中多次与家属沟通病情,家属对病情表示理解,并对死亡原因无异议,签字不进行尸体解剖。
市民丁喜桥年仅25岁,是广州一家地产公司的员工。他是广州马拉松赛第二名去世的选手。他在当天参加5公里比赛,在距终点300米处突然出现晕厥倒地,并出现抽搐,但尚有自主呼吸,现场医护人员即对其进行腿部按压欲缓解抽搐状况。随后,组委会第一时间将患者送至附近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ICU病房,进行抢救。次日,组委会医疗卫生保障部还组织专家为其会诊。
丁喜桥的表哥龙芳称,26日上午11时30分,主治医师向家属表示,目前丁喜桥靠药物维持呼吸和心跳,病情不乐观,甚至比前几天更加危险。当晚10时30分许,丁喜桥病情急剧恶化,经医院一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后,仍无力回天。
【马拉松成风】
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30个城市举办31项马拉松赛事。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全国田径理论研究会委员袁吉教授介绍说,马拉松赛事成本较低,便于组织,既利于群众健身,又能很好地展示城市形象。参加广州马拉松的选手来自31个国家超过2万人,其中广州当地居民占总参赛人数的68%。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15岁。
为把广州马拉松打造成国际金标赛事,组委会专门选聘了230名国家一级或一级以上裁判资质的技术官员,为赛事提供全面技术保障。还动员了20家医院、22个医疗点、35台救护车、260名医护人员和360名医疗志愿者,为选手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本次比赛除了陈杰、丁喜桥发生悲剧外,还有1517人次出现了头晕、不适的状况。这么多人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不能简单地用经验来推脱责任。那么除了经验之外,赛事是否规范是否按规律办事呢?
当今的中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常谈的一个词是“与国际接轨”,而反衬“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词叫作“贪大求洋”。在承办体育赛事上,国人常常不忘在前面加一个定语“国际”。另外,比赛没有一两万人参加,似乎就显得比赛不够档次。
【负责到底】
广马组委会在赛前,为参赛选手和组委会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参与人,投保了每人最高20万的意外伤害险,不过死者陈杰家属表示,至今入院抢救的费用一直未给予报销。因此陈杰家属去体育局讨要说法。
同去的还有丁喜桥的家属,直到27日下午,死者家属仍在体育局办公楼大堂静坐抗议,陈杰家人提出赔偿要求,金额从最初的100万元降至60万元,但未能与组委会达成一致。
广州体育局局长罗京军多次对家属表示,组委会会竭尽全力,对此事负责到底,而负责处理家属事宜的李国平处长表示,组委会将会召开一次特别会议,商讨解决办法。
11月18日进行的广州马拉松赛上,两名选手突发性休克——参加10公里跑的21岁大学生陈杰在终点处倒下,送往医院急救无效,第二天上午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去世;另一位参加5公里跑的选手丁喜桥在距离终点300米处昏倒,组委会现场进行了抢救,当时恢复了自主心跳和意识,但一直未脱离危险。27日凌晨0时03分离世。
这两起意外事件把广州马拉松组委会推上了风口浪尖。27日上午,陈杰和丁喜桥的家属更是跪在广州体育局门口讨说法,陈杰的父母举着儿子的遗照,情绪非常激动。
专家提示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全国田径理论研究会委员袁吉教授介绍说,绝大部分马拉松爱好者都是业余水平,除日常生活中提高身体机能外,比赛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很重要,选择赛事长度、体能分配都要符合自身情况,量力而为。如果出现不适,应停止运动,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切不可为了成绩忽略身体健康。同时,赛前要保持作息规律,切忌暴饮暴食、酗酒和服用不合适的药物。
袁吉提醒说,全程马拉松极为艰苦,比赛中容易出现体力透支和器官衰竭现象。参加比赛者应有专业人士指导,医疗保障也要更加完善。
2012北京马拉松竞赛规程中就有特别提示,马拉松是一项高负荷大强度长距离的竞技运动,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竞技项目,对参赛者身体状况有较高的要求,参赛者应身体健康,有长期参加训练的基础。
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炎和其他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患者和严重心律不齐者、血糖过高或过低的糖尿病患者和其他不适合运动的疾病患者都不宜参赛。
出了事后一般怎么赔?
马拉松比赛业余选手死亡或负伤都是小概率事件,国外的惯例给组织者免责。因为马拉松赛事主办方事先会告知选手详尽的免责声明,约定主办方的义务:比如,医疗点该如何设置;意外发生时的具体应对预案等等;而参赛者也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保证。一旦发生意外,主办方如无过错就能免责。当事方有异议可走法律途径,让法院判定主办方是否应该承担责任。而国内主要靠保险全覆盖。
还是体育教育缺位
不久前,有媒体说江苏南通一名中学生在1000米跑测试后倒地不起,救治无效而亡。
一年前,曾因一支俄罗斯的少年足球队访华比赛大胜中国孩子,引出了中国青少年体质不如俄罗斯的结论。凭一次比赛的结果做结论,就是对项目本身的判断也难以准确,扩大到断定整个青少年体质的对比,更没道理。
因为某学校校运会取消长跑项目,又生出同样的论调。如果保留了长跑,也有学生确能完成比赛,是否可以说明青少年体质没有下降?我以为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继而,广州马拉松赛2位参赛选手先后去世。加强马拉松比赛的医务救助,成了热点。
长跑猝死引发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关注,多少有借题发挥之嫌。事实上,在发生长跑猝死之前,青少年体质下降早已非常严重。直接原因,当然与缺乏锻炼有很大关系,包括缺乏正确的方法,缺乏必要的时间,缺乏科学的指导。归于一点,就是缺乏良好的体育教育。人,需要了解自身,特别是了解生命和肌体运动,这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知识。
体育属于大文化范畴,青少年体育属于大教育范畴。很少有人关心孩子们参加锻炼之前应当做的必要准备,却有很多人在孩子出事之后表示关注,这一个还没解决,下一个又潜在着。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不改变,只要不在升学考试之内的科目和课程,就不会被学校、老师和家长当作孩子成长中的大事来抓,不考的就可以不教不学,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呼吁高考加试体育的原因之一。中国式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生理卫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列入教学大纲,科学锻炼的知识也早就是体育教学中的内容,有几所学校几个教师认真执行过?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锻炼的目的,掌握科学的方法,这样的体育教育可受益终身,为什么长期缺位?教育失职!
要呼吁体育部门规范组织比赛,更要呼吁教育部门强化体育教育。
(汪大昭)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