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9日体育专电 题:回到山脚——专访西藏登山队队长尼玛次仁
新华社记者易凌 姚远 薛文献
曾经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登山界“教父”尼玛次仁在与“神山”多年的亲密接触之后,发现自己的梦想并不在那人人向往的“世界之巅”,而在山脚的那个最初的出发点。
这位45岁的西藏登山队队长目前致力于在“凡人”中推广登山运动,他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登山学校不仅是成功登顶者传授登山技能的平台,更成为他们分享登山理念和人生信条的场所。
尼玛次仁说:“登山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一生的爱好。它的意义不是爬到山顶,是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挑战自我和坚持的重要性,也学会了更尊敬大自然。”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探险家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成功登顶之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更遑论攀登珠峰。
“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绅士精神。希拉里和丹增在登顶前说过一段对话,丹增说你是我的客人,你先上,希拉里说你是这片脚下土地的主人,你先上。他们相互推让。对专业的登山人士来说,登顶不是目的,登山过程中,崇敬山,崇敬对方,团队合作的精神是最重要的,”他说。
尼玛次仁1968年11月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上盐井的一个普通农牧民家庭,珠穆朗玛只是存在于他家乡人脑海中千里之外的“神山圣地”。他15岁时被选入西藏射箭队,1989年10月作为一支前南斯拉夫登山队的翻译他首次接触登山,1991年他作为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联络官,跟随一支多国登山运动员组成的登山队首次来到珠峰脚下,最终在2003年和2008年两次登顶。
其间,尼玛次仁经历了登山运动发展的诸多变迁,但不变的是他最初对自然的崇敬。
“我敬畏山。现在不像最早那些第一批人攀登珠峰时了,那时从英国到珠峰脚下就要3个多月,现在新技术很发达。比如今年5月这次带队登珠峰,我们带了电钻准备打支点,到了以后,我实在不忍心,最终还是没有用电钻,”他说。
“珠峰不说话,但是它有生命的,我这么多年来,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山是有生命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打架,比谁更强大,我们要做到的是天人合一,最起码要做的就是尊重自然。”
尼玛在1999年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登山学校——位于拉萨的西藏登山综合培训学校,每两年招收20到30个学生,学员绝大多数来自喜马拉雅山所在地核心区县的农牧家庭,都是藏族学生。迄今,共招了8批,培训了200多人,这些学员毕业后协作他人登山,历练7、8年后可以做登山向导。目前,该校已培养了40多位登山向导,学员中200多人次登顶,最多的曾10次登顶珠峰。
“我想我们这一代登山的人和第一代老一辈的中国登山运动员不一样的是,1960年三个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时,他们当时是带着国家荣誉和使命感去登山的,当时我们的国家弱,也需要这种力量,需要他们去做这件事,但现在我这个群体,登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过日子,”尼玛次仁说。
“藏族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山就是我们的母亲。从前大家是靠着山养牦牛过生活,现在我们把登山变成一种生产力,让本地的孩子通过学会登山这种劳动方式来解决就业,我们可以通过牦牛帮登山队运输货物来挣钱,也可以给人当协作和向导。这不是去登山那种挑战自我的信仰问题,这就是生活。但是我们对于神山崇敬,对自然的力量敬畏是我们的信仰,”他说。
但尼玛次仁也指出发展登山旅游也不是无止境的开发,而要做到有序开展。
“西藏不能大规模开发需藏,搞工业破坏生态,那发展旅游业是很好的办法。但是我们不能到处扔垃圾,”他说。
2003年为了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尼玛次仁亲自带队登顶,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登山这项运动,“也就是那个时候起,来找我们学习登山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这所学校可以说是巩固了中国在世界登山领域的地位,也逐渐改变了专业队伍对登山的垄断,”尼玛次仁说,“以后专业登山会没有了,普通人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对我们而言只有服务与被服务的需求。”
尼玛次仁介绍,登山学校目前还是服务于精英人士,因为登山需要大量时间、金钱,也需要相当的身体条件。
“可以说登山还是贵族运动,目前我们服务的对象以企业家为主,包括王石在内的70多位企业家都是我们的客户,”他说。
“这些人通过登山找到了人生的第二个目标,创业挣钱是他们的第一个目标,但是通过登山,他们养成好的生活规律,变瘦了对生活节俭了,因为以前自己对外界的需求特别多,登山只需要最基本的,名利不是最重要的,”他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玛,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什么机会去登珠峰,但可以去登小的山,完成的过程就是挑战自我的过程,大自然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不足,那就记下来,重新开始,”尼玛次仁说。(完)2013/05/29 20:34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