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洁芸
北京时间昨天,在李娜轻松拿下美网第二轮的比赛胜利之后,她的经纪人、IMG公司高级副总裁麦克斯·埃森巴德透露,《纽约时报》杂志专访李娜的作者布鲁克·拉尔默发来邮件,正式对自己因为翻译问题造成“李娜服用禁药”误读一事进行道歉。虽然布鲁克·拉尔默一再强调自己只是无心之过,但是“类固醇”和“激素药”两种药大相径庭,《纽约时报》杂志犯下如此低级错误,不免让人怀疑起一些外媒的“特别用意”。
作者道歉刊登更正
布鲁克·拉尔默在邮件中写道:“麦克斯,感谢你协助安排了这一次我对李娜的采访,她是一个很棒的球员,人也非常好,我希望这一切有在文章中反映出来。我同时还要提醒你与李娜知晓,在《纽约时报》杂志的印刷版及网站上都刊登了一则更正。在她的自传中,李娜写道:自己第一次退役的最初原因是健康问题,处在压力之下的她需要服用抑制荷尔蒙的药物(hormonemedicine),但她对这些药物是过敏的。不幸的是,我们在北京聘用的值得信赖的翻译却将这一段错误地翻译成了类固醇类药物(steroid pills)。我的编辑已经刊登了一则更正,但我首先想联系到你与李娜表达我的歉意。”
而在《纽约时报》杂志网站刊登的启事上写着:先前的版本误将李娜2002年服用的激素药写成了类固醇,而且文章所指让她服用药物的是网球队的领导,而不是教练。
对于拉尔默的道歉和更正,正在美网比赛的李娜表示自己曾经非常担心。麦克斯说,“她跟我说自己并没有在与文章作者布鲁克·拉尔默的交谈中提到过任何有关这些争议的内容,她感到自己就像是蒙在鼓里。”
激素药不等于类固醇
麦克斯介绍说,在经过与作者本人的反复确认之后,后者承认了在引用李娜自传《独自上场》一书中的相关内容时出现了严重的翻译错误,以致使用了具有争议性的词汇“steroid pills”(类固醇类药物),才最终导致了中国媒体在进行转载翻译时被误读为“李娜服用禁药”的严重后果。
但在记者采访中,运动学专家认为,这样的“翻译错误”是很低级的,一般专业的体育记者都能搞清楚其中的不同之处。类固醇是激素的一种,一般用于促进肌肉生长和增强肌肉爆发力,属于禁药。而关于李娜自传里提到解决内分泌失调要吃有激素的药,该专业人士说:“吃有激素的药调节生理期很正常,但不能说这种药就肯定是禁药。”
关于禁药,运动队都严格参照国家反兴奋剂中心颁发的兴奋剂目录。如果说一定要使用目录中的药用于治疗,那么必须向国家反兴奋剂中心书面申请药物豁免,这里面还必须说明为什么只有使用这种药物才能治疗,否则将被视作服用兴奋剂。
是否戴了“有色眼镜”
事实上,《纽约时报》杂志的这篇专访充满了各种“疑点”。
首先,运动专家认为,“类固醇”和“激素药”两种药差别很大,把两者搞混,记者既不专业,又太不负责任。因为对于运动员来说,“类固醇”是个非常敏感的词汇,禁药的使用将直接影响他之后的职业生涯。所以没有经过考证就轻易使用“类固醇”这样的字眼,拉尔默应该明白,他很有可能把李娜推入争议的陷阱。
其次,在文章中,拉尔默不止一次将李娜自传中的话语直接用作自己面对面的采访所得,并且未经李娜和经纪人的同意,最终才造成了如此大的风波和恶劣影响。
虽然风波在拉尔默的道歉之后暂告一段落,但《纽约时报》杂志写此文,以及特意使用争议词汇的本意,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在过去更多的场合中,都发生过外媒不惜动用一切猜疑和质问来怀疑中国运动员的成绩。去年伦敦奥运会上,外国媒体就紧抓着中国游泳小将叶诗文不放,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她。
就像不少网友所认为的,拉尔默制造“禁药风波”,不完全是“笔误”,或许是戴上“有色眼镜”,有意质疑李娜而为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