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嘉宾:王鼎华。《乒乓中国梦》一书作者之一,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前司长,曾任《体育报》记者,采访乒乓球多年,担任过参加世界锦标赛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副秘书长,对乒乓文化有较深研究,个人独著有《品读国球》等。
采访背景:《乒乓中国梦—— 走进蔡振华团队》一书去年8月问世以来,受到不少读者,特别是体育界读者的好评。在去年底全国训练工作会议上,与会者人手一册。书中截取国球发展历程中一段史实,展开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上世纪80年代末,国球陷入低谷后,以蔡振华为代表的一代乒乓人,为重振国球,卧薪尝胆,牺牲奉献,开拓创新,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激情飞扬、荡气回肠的故事,也透露出国球长盛不衰的奥秘。
舶来之品,成为国球
新体育:请先谈谈你对国球怎样的认知与解读?
王鼎华:将乒乓球誉为国球,是因为国人喜欢它,在心目中有特殊的分量。中国很少有一个体育竞技项目能像乒乓球那样给人带来很多欢乐,很多荣誉,很多传奇,很多精神财富……
其实,论传统与文化,乒乓球在我国还远远排不上号。乒乓球是舶来品,1904年才从日本传入我国。1952年新中国开展这项运动后,当时充其量列世界中下游。但现在,我们已有超过百人夺取了近200个奥运会、世锦赛与世界杯冠军,数十年引领着这一项目的世界发展潮流,堪称中国体育界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体育史上也属罕见。它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很值得研究与借鉴。
新体育:从《乒乓中国梦》这本书看,你对蔡振华相当熟悉。据你的了解,怎样来解读他的经历?
王鼎华:他当队员时就是国家队主力,为续写辉煌立下汗马功劳。1991年当男队主教练后,经过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将中国男队成功带出低谷,重新雄踞世界巅峰,共夺得世界大赛的57个冠军,捧回1996、2000两届奥运会全部金牌。2004年后,他先后担任训练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工作中很大一块仍是乒乓球。他靠乒乓球起家,但我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与新的形势下,他的团队所传承开拓的国球之魂,不会局限于发源地。
破釜沉舟,卧薪尝胆
新体育:蔡振华给你印象较深的有哪几方面?
王鼎华:首先是干事的决心与意志。
1989年,当国家需要时,他毅然放弃在意大利援外的优越生活与工作条件,回国当一名普通教练。1991年,中国男队在第41届世乒赛上遭受严重挫折(仅获团体第七名)。身处悬崖之时,不满30岁的蔡振华临危受命,出任男队主教练。当年6月全国乒乓球教练员会议上,蔡振华代表他的教练团队发表了令人热血沸腾的就职演说,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我们这一届教练员班子和队员要经历中国乒乓球运动漫长道路中最泥泞的一段,但我们会不顾一切地走出这段泥泞,冲向光明。也许历史会无情地把我们留在这段光明前的黑暗中,但我们仍感到欣慰和自豪。只要我们走出泥泞,就会使后来者迎接光明。我心甘情愿地做这段泥泞路上的铺路石。”
我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国乒乓球和蔡振华本人的信念。“从零开始”如此,“走上不归路”亦如此,两强相争勇者胜,两勇相拼智者赢。战场上没有回头路,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死而后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