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发布“打击高价引援”、“中超、中甲U23球员上场新规”的通知前,中国足协并没有和各俱乐部“打招呼”,而目前已经发布的两份通知的具体细则还有待中国足协与有关部门及俱乐部沟通敲定。下月初,足协将分别通过教练员工作会议以及中超老总峰会加速细则的敲定。由于新规带有自上而下的强推色彩,由此引发各方利益冲突恐在所难免。中国足协除了给各俱乐部解惑之外,也需要将新规执行的“负作用”降到最低点。
新规推出前没和俱乐部打招呼
中国足协发出的两份通知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关乎本土及外籍球员的职业前景,也和各职业俱乐部的利益息息相关。据了解,在此次新规推行中,扮演领军角色的是国家体育总局。此前体育总局就曾公开批评当下国内职业足坛超高投入引进内外援的“非理性消费”,并对中国职业足球提出了夯实青少年足球基础的要求。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足协在年初正式推出了中超、中甲外援上场人数减额令以及U23球员上场新规,这两方面规定同样涉及到俱乐部重大利益,但因为规则制定与执行的不可抗力,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也没有和俱乐部打招呼。
中国足协此次领会有关方面的意思进一步强化新规,也是因为在已经结束的中超、中甲联赛1/3赛程中,相当一部分俱乐部为追求成绩,不惜利用规则漏洞,大幅减少U23球员上场时间,而此类举动与有关方面力求使年轻球员更多获得联赛机会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最新规定也属于强推,足协依然没有和俱乐部事先打招呼。知情人透露,中国足协是在接到体育总局有关的意见函后,领会精神,并最终落实成文字通知的,可以说,中国足协在这件事上,始终扮演的是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新规细则敲定需尊重俱乐部
从两份通知字面意思来看,新赛季外援与U23球员在中超、中甲、足协杯赛事的单场出场人数必须相同,但对于外援上场的总人次并没有具体明确。今年中超的外援单场登场为3人次,而U23球员单场比赛至少要有1人首发。那么明年会不会进一步缩减外援登场名额?此外,如果仅仅笼统地规定外援和U23球员上场人数相同,那么上场具体时间有没有规定?如果没有规定,诸如“U23球员集体首发后1分钟被外援集体换下这类奇葩景象会否出现?这都需要规则制定者慎重考虑。
新规推出后,鲁能俱乐部立即表态支持。不过了解国内足球青训情况的业内人士都清楚,也只有类似鲁能俱乐部、绿城俱乐部、武汉足协等少数单位青训工作得力,新政一旦推出,他们可能会从中获益。但绝大多数俱乐部因为急功近利忽略青少年基础工作,因此一旦新规落实,恐怕会面临诸多现实难题。也正是如此,中国足协在敲定细则问题上,也必须和俱乐部坐下来沟通。有消息称,中国足协将利用技术部门组织的教练员工作会议沟通此事,会议时间为6月4日、5日,地点在广州。据了解,中国足协在此期间,还将召集中超各俱乐部老总峰会,希望借此次会议,对新政达成共识。
照顾U23球员却打击更多批本土球员
通知显示,有关U23球员上场人数与外援上场人数相同的执行起始时间为明年,也就是说,1995年龄段球员将是新规的直接受益群体,但与此同时,23岁以上球员的竞争将比以往更为激烈。如果说,以1995年龄段U22国足球员及1997年龄段球员将获得足协及各俱乐部重点栽培的话,那么1993年龄段的上届国奥精英力量可能面临严重打击。而从年龄层次划分看,这批球员恰好应该充当中国队2022年世界杯冲击的主力军。此外,一批活跃在国内职业足坛的有经验的老将,也可能面临被提前淘汰的境地。
此外,由于通知还明确从今夏转会期开始,对有关俱乐部收取和引援资金支出等额的费用,纳入中国足球发展基金,因此那些原计划在联赛中期调整内、外援的俱乐部很可能放弃引援。有谁愿意花双倍钱引援呢?而原本拥有剩余人力资源的俱乐部,也可能留下这些球员并观望新规执行走向,同时也为应对新规做储备。遗憾的是,转会市场一旦趋冷,就意味着球员流动被抑制,那些原本指望“人挪活”的板凳球员可能只会留在原俱乐部“荒废”下去。
最大的危机还在于公信力缺失
新规推出后,各方均表达了看法,其中质疑与批评声占了绝大多数。尽管有关方面推出新规初衷是打击非理性引援“军备竞赛”,促动年轻球员的挖掘与培养,但由于各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包括引援计划,并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支出,因此一旦新规落实下来,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外援起用受限,除了经济利益外,一些外援特别是亚洲外援很可能被进一步搁置,他们的竞技状态下滑,也直接影响其在各自国家队的表现。这势必会在国际足坛范围内引来非议。新规会否导致俱乐部对外援毁约,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足球在改革过程中契约精神的缺失显然比真金白银的流失更为严重。
新规推出,恰逢中超公司与联赛冠名合作伙伴签下5年10亿元大单之际,如果中国足球对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继续违背下去,那么还有多少投资人或赞助商对它抱有足够的信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