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满世界贴着“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标签的时代。而2001年的深秋,米卢无疑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短短八天时间,辗转六座城市,米卢的“神州行”收益早已经达到七位数,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它称为“米卢走穴”,为什么不能将其命名为“米卢经济”呢? 其实米卢这次帝王一般的全国巡游只是异常风光而已,并不象外界盛传的狂敛400万——那是把在北京和沈阳庆功会上的奖金都算进去了,这样的算法不科学不严谨,那是沾集体的光,不是个人行为,也体现不出米卢的自身价值。其实米卢如今也是见好就收,这个中国通知道过于张扬对未来执教的副作用,中国人是容易眼红的,他接受的邀约远比拒绝的要少。即使真的来者不拒,米卢也未必是“米卢经济”最大的赢家,真正收益丰厚的还是那些敏感把握米卢身上无限商机的人,书商、房地产商、策划人……米卢区区两日蜀道行的总冠名权卖出150万的天价,这还不包括其他名目的分冠名权及赞助,而与米卢及随行国脚一起踢球、共进晚餐,都是要花钱买门票的,最贵的门票居然高达1200元! 或许是十强赛出线太轻松了,或许是国家队的体能训练太出色了,米卢和他的弟子身上似乎蕴含无限的能量,纵横几万里而不辞辛劳。其实米卢及国脚最惬意的还是在北京和沈阳参加的一系列庆功会,那几天来自各界的总奖金额有几千万,没有巡游的奔波之苦,真的是坐地日收八万两。 当年春节晚会上曾有拍卖施拉普纳头发的相声,后来成为嘲讽造神运动的笑柄,如果老纳没有从神坛上摔下来,谁能说那仅仅是个玩笑呢?而今天,米卢和他的弟子们幸运地得到了这一切,更幸运的是他不必损失自己凌乱的头发,他只需要到处展现自己不变的笑容。 面对米卢、国脚以及其他端足球饭碗的人日进斗金,最要不得的心态就是不平衡:一个外国老头凭什么从我们这里赚那么多钱?不就是会踢几脚球嘛,怎么都成了百万富翁?一个写足球的女记者怎么也可以一夜暴富?其实当这些人成为我们谈资的时候,他们就有理由成为这个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名气与金钱之间,就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 十强赛后,有人在追问:出线意味着什么,一副很弱智的样子。至少通过这次巡游,现在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答案:出线意味着财富,而且它不是仅仅属于米卢或某些国脚的。至于在蜂拥的财富面前米卢和国脚会不会迷失,那不是财富本身的功过。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