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花的替补席上,人手一把小扇子。场上踢球的拼得刺刀见红,场下看球的一边摇扇子一边忙擦汗,成为越秀山球场一景。
不是没见过天热的比赛。观众席、主席台上的人摇扇纳凉,不算什么稀罕事。连替补席都特意备好了小扇子,的确少见。
上海还没正式入梅,六月的羊城,却已是闷热至极,“闷”得没有一丝的风。即便已是晚上八时,站在球场边,哪怕一动不动,不用一刻钟,胸前背后便会湿掉一大块,汗珠止不住地往下淌。场上球员的难受劲,可想而知。
不仅热,而且广州的天,真像娃娃脸,一日多变。昨天中午12时左右,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十几分钟过后,一切恢复原样。没想到,下午2时、4时,又是暴雨倾盆,仿佛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变一回脸。昨晚的比赛,刚踢了十几分钟,雨果然“如约”而至。
热浪,夹杂着雨滴,对前一天晚上才抵达广州的申花球员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草皮浸满水,皮球落地后的轨迹多了几分飘忽,更加让人不习惯。也难怪,双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防守和破坏上,只能是一场闷球。
主队对此显然更加适应,申花只能延续着今年以来,客场不胜的尴尬。之前曾在休息室里悲愤喊出“再见了,战士们”的前申花董事长周军,昨天一身休闲装坐在了主席台上,代替朱骏督战。“没办法,广药的确不弱,每个球员都已经很尽力。”末了,他也懊丧地说:“郜林最后的那脚射门,要是再压低一点点就好了……”
感觉闷气的,绝不止一两个。替补上场的殷锡福,没有重现神奇帮助球队进球,反而在最后一分钟因为故意犯规吃到第2张黄牌被罚下。
2007年6月13日,申花在济南喜捧A3联赛金杯——那是联合之后的新申花第一座冠军奖杯。两年之后的同一天,申花却在客场不胜的泥潭里挣扎。
记者 关尹(本报广州今日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