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奥运记忆之奥运大厦:喧嚣散去总指挥部变景点

2009年08月03日10:5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体育 作者:黎晗

  北京奥组委数次变迁 3座建筑记录筹办点滴

    搜狐体育讯 2009年8月6日,新成立的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宣告成立。将时钟拨回到8年前,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的第5个月,人们第一次在中国听到了“北京奥组委”的名字,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简称北京奥组委)在那年的12月13日成立,它承担着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各项筹办任务的组织工作。那时的中国人对于奥组委这样的机构还十分陌生,关于这个机构在那段时间甚至有着“中国奥组委”、“北京奥委会”这样的错误称谓。

  新侨饭店——北京奥组委的诞生地

  2007年的12月31日,设在北京崇文门新侨饭店的北京奥申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同一天,第29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在那里成立。作为受国务院领导的参照事业单位编制成立的临时机构,北京奥组委在成立之初只有不到80人,各部门基本也是一个负责人带一个工作人员。当时,为了临近北京市委、市政府,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北京奥组委在成立之初选择了继续留在新侨饭店。

  在新侨饭店的这段时间,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为全面筹办奥运会夯实基础的阶段。在申奥成功一年后,北京奥组委于2002年7月13日正式发布了《北京奥运行动规划》,《规划》将申奥承诺细化并纳入总体战略构想、奥运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环境建设、战略保障措施五个方面。从承诺到对承诺的可操作性细化,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青蓝大厦——北京奥组委在这里成长

  北京奥组委在新侨饭店的时间非常短暂,随着机构的增设,工作人员从几十人迅速增加到上百人,原有的办公场所无论使用面积还是交通状况都不能满足新的需要。 2002年9月,北京奥组委搬到了位于东四十条的青蓝大厦,在青蓝大厦,北京奥组委机构迅速壮大,完成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在青蓝大厦,北京奥组委继续着各项筹办任务的计划编制工作,并逐渐向实施阶段转化。在筹办工作的最初三年里,各项关乎成败的工作相继启动,从总体目标的制定到规划细则的出台,从场馆建设到市场开发,每一项工作都是奥运筹办工作这个庞大系统的筋骨。随着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以及吉祥物“福娃”的诞生也为这个筋骨逐渐清晰的实体加上了清晰的面目。此外,在这三年间,未来将承担北京奥运会电视和广播转播任务的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也正式开始了筹备立项程序;每年一度的奥林匹克文化节也在2003年拉开了序幕……奥运,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中国印”上舞动的人形,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已经在最初的三年间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形态,为随后计划向实施阶段的转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3年到2005年底,北京奥运会竞赛日程进入了紧张的编制阶段,开闭幕式、门票销售、火炬接力传递等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在此期间加大了对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的指导力度。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从计划向实施阶段的转换将一个宏伟的蓝图逐渐清晰地勾勒出来,筹办工作的线条和脉络更加清晰,各项工作正在进入紧张的攻坚阶段。

  北京奥运大厦——最为人熟知的奥运会总指挥部


  2006年,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迎来了关键的攻坚之年,这一年的1月,北京奥组委搬进了位于北四环学院桥西北角的“航遥大厦”,因为,奥组委的进驻,这座大厦也正式更名为“北京奥运大厦”,北京奥组委也就此结束了“四处漂泊”的日子。这所紧邻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建筑将在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总指挥部,也就是整个奥运会的神经中枢。在这一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也开始向赛时过渡并逐步进入冲刺阶段,部门达到20多个。

  紧张忙碌的攻坚之年,所有吸引人们眼球的奥运新闻几乎涵盖了奥运筹办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件件都触及奥运会的核心——体育比赛,无论是场馆建设取得的进展,还是竞赛日程的确定,以及门票的销售和志愿者的招募,再到“好运北京”赛事的举行,所有这些工作都围绕着奥运会比赛展开。一年的攻坚,只为了最后的决战。

  2007年—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从宏观全面转入实际操作层面,北京奥组委的工作部门达到30多个,人数在在这两年继续增加,到奥运会赛时,受薪工作人员达到了3000多人,而其他协作单位、赞助商、志愿者的工作人员也几乎达到万人。

  2007年,随着大量人员的加入,北京奥运大厦曾一度人满为患,很多部门由于工位紧张,不得不多人共用一张办公桌。那段日子,每到午餐时间,奥组委的食堂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工作人员们开玩笑说:“那段日子,每一天都会在食堂里看到生面孔”。不过,随着测试赛的举行和场馆化的深入,大部分工作人员下到了各自负责的场馆,到奥运会赛时,在奥运大厦办公的工作人员只剩下数百人。

  奥运会筹备和举办的过程中,北京奥运大厦也逐渐成为“旅游景点”之一,那时,奥运大厦的门口经常能看到众多外地游客争先留影的画面。

  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北京奥运大厦也逐渐从喧嚣归于宁静,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也转入善后阶段,此时,北京奥组委的人员安置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最初是由北京市各相关部门和中国奥委会选调的人员组成。随着筹备工作的进展,奥组委根据需要分批向社会公开招募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此外,许多志愿者和奥运会赞助商也承担了部分奥组委的工作任务。

  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结束后,除部分人员继续完成奥运遗产的总结工作外,大多数奥组委工作人员或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或面临着重新就业问题。早在奥运会开始前,北京奥组委就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和北京市国资委《赛后人员安置协议》,为大量通过招聘方式加入奥组委的工作人员寻找就业机会,奥运会后,大部分工作人员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双向选择解决了就业问题,其中,少部分工作人员还加入了亚运会组委会继续从事大型赛事的组织工作。

  三个办公地点,见证了北京奥组委不同时期的发展经历和筹办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在举办国际大型赛事过程中探索的脚步,北京奥组委的建制和运作模式给后来人留下了宝贵财富,而最为人熟知的北京奥运大厦也被特批继续使用这一称谓并保留原有景观,成为奥运会留给这座城市的又一地标遗产。

  
(责任编辑:pottilee)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