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期诞生伟大的领导者,因为人们总是被迫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清华大学教授杨斌在为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旁观者》所作的推荐序中发出了如此的喟叹。
没有人否认NBA的预算帽以及首轮选秀权之于NBA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像国际汽联最新出台的F1积分制度、限制车队预算一样,尽管掀起轩然大波,但作为一个世界上影响深远的运动项目,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他必须同时做两件事:培育强者与限制最强者。看起来的确自相矛盾,可也许别无选择。
但这种“锄强扶弱”的做法看起来却是如此的荒谬,就像国际乒联和羽联即将出台的新政联手“打劫”中国一样,如此做的结果却很可能“诞生了一个不靠谱的未来”。如果各大协会都纷纷效其尤,结果可能就是如国内某专栏作家所调侃得那样——
A、奥运会100米决赛博尔特退后10米起跑。
B、菲尔普斯只需裸泳。
C、艺术体操限制姓名后缀为“娃”、“科”、“娜”的运动员.
D、中国乒乓球选手必须使用光板球拍。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的确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培养强者与限制最强者,国际乒联多年来煞费苦心:小球改大球、11分制、无遮挡发球、无机胶水直至拟限奥运会世乒赛人数。此种做法事实上正在导致种种看上去“用规则导致金牌归属”的古怪后果。
另一方面,从本质意义上说,体育最吸引人之处,就是竞技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尽量地维持参赛队伍或队员之间的力量均衡,就成为一个项目精彩与否的重要标志。也许沙拉拉并没有错?
旁证之一就是连国内的一些专家什么的也开始担心起国球的命运来了,论据是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了乒乓人口的“丁克现象”。担心起人家可能要不跟咱们玩了吧!?
一个重量级的问题不仅抛给了中国,也同时抛给了世界体坛。体育项目的“垄断”难道有罪吗?你怎么不去叫联合国也制定个《军事项目反垄断法》让山姆大叔不要再造航空母舰了?
世界上某些国家在某些体育项目上长时间都占据着“垄断”地位,不胜枚举。而据说“垄断”的最严重后果很可能就是奥运会上出局,或者减少你的参赛人数?如此而为,是正确的“世界观”吗?
乒乓球作为我们的国球,我们的海外“养狼计划”已经尽显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和大气,就算“狼崽们”总不争气,马琳王皓们也不能违背体育道德而故意输球吧?
大气是一种智慧,一种相对于责任而言更大的智慧。中国乒乓球的“扶贫”行动早已形成体系和规模,但中国人在所谓“垄断”项目上所能做的还不能仅限于此,在态度上敞开胸怀也许更能体现一个把奥运会办得无与伦比的民族的智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面对“被规则”的最好办法就是我们把这个项目做到极致,就像美国人玩的篮球、橄榄球乃至棒球和冰球,或如欧洲足球的五大联赛一样,做得风生水起,做得天下第一。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不相信我们还会整天为这些所谓“垄断”项目的前途忧心忡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