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组图:中国无缘决赛失落 日本队激动庆祝 |
中国女排在瑞士精英赛遭遇了今年首场失利。其实对于这项一年不如一年的邀请赛,成绩并不重要,拿了冠军也不见得天下无敌,小组不出线的,比如意大利、荷兰,正式比赛碰上还得重视。输给日本是一件好事,可以让人多谈球队的问题。
从目前的阵容看,中国队是铁了心走纯高大化,快变已经被架空为口号。高大没错,但是过于高大,后排将是明显的缺陷,网上实力再强,后院频频失火,也是没用的。一流球队不是找五个大个子这么简单就能打造出来的,就是俄罗斯队也要寻求平衡,去年世锦赛的冠军阵容,二传和一个副攻都是相对的小个子,在防守上和索科洛娃构成了坚实的后排保障。
现在的中国队,目标还不是成为一流球队,而是要力争打入奥运会。即便按这个标准,五个大个一起上,也是头重脚轻。场上还是要至少有一名后排技术好的队员,不能六个人谁都不会防守,倒是每个人都很卖力,无奈防起来的球东倒西歪,吃力不讨好。
现在采取四人接发球,所有的主攻和接应都要接一传。与其说这是国家队应该采用的战术,不如说这应该是对青少年球队的强制性要求。中国女排队员的一传问题,只有从青少年抓起,排协应该在规则中明确规定青少年比赛,主攻手接一传必须三轮以上,自由人上场则要加以限制。
国家队这么多人接一传,似乎并不能收人多力量大之奇效,反而影响其他技术训练提高。比如发球,是遏制亚洲对手的关键技术环节,但是现在我们的两主攻、接应的发球攻击性上不去,给对手的压力相当有限。发球的训练要加强,如果主攻、接应每个人都要练一传,势必会压缩发球的训练,这成为一对矛盾。在场上每个人都有一传负担,也影响发球和进攻技术。
要求现在这支队伍有很好的快变战术,并不现实,但也不能每一轮都是单打一的进攻。战术组成率不高,和人员配备有些关系。副攻都擅长打背后,接应只有打交叉,但这并不是强攻型接应擅长的,无论杨婕还是邱亚楠,和现在国家队的副攻放在一起都显得那么尴尬。如果副攻和接应缺少战术配合,主攻把三四号位间的短球和六号位后攻加强,也能与副攻形成配合,但是现在没有。
日本女排也走过一段纯高大化,经过多年摸索,还是以现在相对攻守平衡的阵容,重回世界一流球队之列。昨晚她们以非主力阵容完胜中国队,说明在这个老对手身上,还是有很多值得中国女排借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