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大小球虽正经受不同的境况,但问题的紧要性同样紧急……
小球变“大球”或者说大球变“小球”的现象已逐渐被认知……
小球变“大”致使人才浪费,压缩大球发展空间,也会造成资源……
有人形容,中国体育领域的小球热得跟房地产有一拼,而大球……
|
最近一段时间,国人都习惯性将目光集中在“莫斯科直通赛”,“马来西亚汤尤杯”,“斯诺克世锦赛”上,特别是莫斯科世锦赛前马琳和王励勤的终极PK,更是引来八方关注。周三“马王”的那场经典对决,从头至尾,我都看得非常认真,甚至还包括刘国梁赛后的那段精彩点评。相信我们当中的多数人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胸口一直堵得慌,至少大家一致认为那场比赛残酷的很。为马琳胜出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王励勤无缘莫斯科感到惋惜。
自容国团、邱钟表惠那会儿,中国男女乒乓球项目就开始逐渐独霸世界乒坛。再延伸开来,我们羽毛球队的汤仙虎、侯家昌以及韩爱平、李玲蔚等人,也伴随着国歌和国旗迅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网球项目包括西方绅士们喜欢把玩的斯诺克、高尔夫等运动项目也慢慢侵入到我们的骨髓当中。李娜、郑洁、彭帅、晏紫以及丁俊晖、梁文博、张连伟等人迅速串红。一夜之间,中国的“小球”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独领风骚,上述明星级人物也很快成为民族英雄,他们在为国家争得荣誉的同时,也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喜爱,当然,英雄们的经济状况也逐渐变好,有人戏称:“小球不仅可以让人一夜成名,还能够让您从平头百姓变成百万富翁”。于是,大家开始争过独木桥,并且把一项项强身健体运动当成了改善个人生活的有效途径。在这里不妨将此现象视为“通货膨胀”……[查看详细][我要留言]
反观中国的“大球”项目,简言之足球、篮球、排球这“三大球”却都在走下坡路,像早些年在亚洲属于一流的中国男女足球;雄霸亚洲的男子篮球甚至包括曾经夺得过无数世界冠军的中国女子排球,却在世界舞台上屡屡遭受重创,“大球”项目近年来已经难言亚洲老大,特别是被万众视为精神偶像的中国女排,她们甚至连泰国都敢输。
提起“三大球”,最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当然是中国男子足球队,大家十分清楚,早在1994年开展职业联赛那会儿,我们的地方球队还雄心勃勃自称亚洲一流,甚至还有着更远大的理想“走向世界”。可是仅仅10几年的光景,中国足球在人们的心目中便一落千丈,假赌黑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就拿最近的亚冠比赛来说,即便中超的标杆球队北京国安,最终也成为了韩国球队的下酒小菜。此外,我国青少年足球基础大面积萎缩,从业人员口碑变得越来越差,也是导致足球畸形发展的症结所在。而我们的足球主管部门在诸多问题上也是混混沌沌,面对中国足球这个烫手的山芋,他们长期以来一直找不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人们不禁会问,中国“大球”运动路在何方?是敷衍?还是破罐子破摔?抑或知耻而后勇?……[查看详细][我要留言]
|
从1972年中国人通过乒乓外交一举打破长期以来冷冻我们的坚冰,到后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发现了这样一条轨迹,既体育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国家的政治需求。“友谊不再是第一,比赛也不再是第二”,金牌和锦标逐渐成为了国人眼中的奥林匹克精神。
与此相关,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很在意自己的政绩观,率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像袁伟民、蔡振华等人,都是通过政绩才最终走上领导岗位的。一些为国家争得无数荣誉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大多也获得更多利益。有一批人已经从政,还有很多人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优秀青年代表等。近几年房子、票子更是……[查看详细]
经常关注体育比赛的朋友都清楚,“小球”比较适合短期效应,相对集体项目的“大球”而言,单打独斗的“小球”投资少,人力物力齐备,很容易出“货”。尤其是奥运会,世锦赛这类大型比赛,“小球”夺得金牌的概率很大,而“大球”则刚好相反,因为“大球”是集体项目,这类比赛身体接触频繁,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同作战能力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不过大家千万不要忘记,“大球”才是体育比赛当中的精髓,“大球”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风骨,正如足球世界杯,谁在这个舞台上夺得锦标,其效应是任何体育项目都无法比拟的……[查看详细]
中国体育的从业人员难道就不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很喜欢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加入到“小球”运动行列,比如乒乓球这项相对投资较少,而且不太受外部环境限制的运动。这项运动不太容易受伤,家长也无需投入过多的财力,而且容易年少成名,青少年一旦小有成绩,随之而来的则是不错的待遇和较高的奖金,而且还可以在将来退役之后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通常意义上讲,“大球”很难出成绩,究其原因,“大球”是个集体项目,成名的只是少数,而且一个环节失败就会导致全盘皆输。
“大球”项目大多需要身体对抗,中国人天生无法跟欧美运动员相比,往往隔着一张网子的比赛,矮小灵活的中国人更容易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我们的运动员很不习惯于身体接触,尤其是他们很小便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指导,临场应变能力不强,教练员不喜欢个人表现,像马拉多纳、科比?布莱恩特这样的天才球员在中国“大球”项目中几乎无处可寻。此外,“大球”投入较大,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一个运动队是很难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通俗讲,“大球”是靠金钱堆砌的,而“小球”则无需投入过多的成本……[查看详细][我要留言]
|
一般情况下,“大球”拥有的活动空间、更多的球迷;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投资吸引力与市场价值明显高于“小球”;以及拥有更高的社会价值,也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体育界塑造国家形象的主流项目。放眼世界,“大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小球”则苦心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少数几个国家寻得生存空间。然而,在中国却逆“市”而行,“小球”变成了“大球”;大球变成了“小球”。不经意间,“大小”失衡几十载,我们适应了;我们疏忽了;我们麻木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体育利益群体依旧藏匿着相似的利益诉求。
“小变大”或者“大变小”其实是存在很多矛盾的,总体上看,“大小”转换有很多危害,表面上很难看出,但实际上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将“小球”逐渐变“大”之后,相对的资源就会过多的被占有,大家一窝蜂涌向这里,很容易造成人才浪费。比如刚刚失去莫斯科世锦赛资格的王励勤,如果把他放在其他国家,大励无疑是头号种子,而且很有可能成为那个群体的宠儿。而目前的王励勤却只能成为世锦赛的傍观者,像他这样的优秀运动员在我国还有很多,无奈着多数选择远走他乡继续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既生瑜,何生亮”的现象难道不是个悲剧?……[查看详细][我要留言]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以奥运金牌为最高目标的中国体育形成了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顶端轻基础的弊端,这是结构性缺陷。而竞技体育由体育行政部门独家主办、独家经营,忽略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漠视了社会体育的巨大功能和资源,这是功能性缺陷。
在人才培养上“唯金牌论”、极端锦标主义的功利化倾向,造成了相当数量的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上的缺损,这种高风险、低产出模式让许多有志于此的青少年及其家长望而却步,这是文化性缺陷。与此同时,一些貌似有体育特长而未必有多少潜质的人,因为在其它方面工无收获、学无专长,被动进入竞技体育的领域,反而造成了体育人才培养的非良性循环……[查看详细][我要留言]
中国体育有一种不能不说的奇特现象。有人形容,中国体育领域的“小球”热得跟房地产有一拼,要热就热得彻底。如果不加以控制,它的从业者还会无限量地膨胀下去,以至于最后造成“交通拥挤”。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养狼政策”加以控制。“小球”项目在体育界的重要性不可忽略,但不加以控制和科学疏导最终会变得很无序。
而大球正经受着泡沫破裂后的惨状。后备乏人、基础萎缩,政府及其个体对“三大球”的淡漠从而一窝蜂似的奔向“小球”,这是多年来我们违反自然规律,忽视长远的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跨越了北京奥运巅峰的中国体育如何继续前行,“大小球”之间如何转型,“官员”和“个体”的思想飞越一定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由体育部门独家经营的竞技体育在创造了北京奥运辉煌之后,必将重新审视今后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进而发动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举全民之资源,共同提高“三大球”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让所谓的国球从小变大并且融入于社会之中……[查看详细][我要留言]
策划/制作:农夫 设计: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