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题目上看,本文属于忆苦思甜范畴,让人想起《收租院》、《三条石血泪史》、《一块银圆》的阶级斗争年代,与今天人们追求的“富康”生活相差甚远。今天中国人眼中“切诺基”是一款家喻户晓的吉普车,方头方脑代表了以钱为本的美式生活。在动笔写本文之前,我特地在互联网上浏览了很久,我想知道“切诺基”一词在当今社会中的确切含义。经过半天的苦干,我查到的 “切诺基”网页共有505个,讲的都是这种翻山越岭的美国车,或是与该车有关的销售状况,这绝对是重商社会的伟大胜利。在这505个网页中的惟一例外,是一本名曰《神秘的水晶头骨》的怪异小说,它在介绍水晶骷髅头的灵异现象时提到北美曾经有个印第安部落名叫“切诺基” 。该书说切诺基人认为宇宙有12颗行星,共有13个骷髅头骨管理整个宇宙。
假如1996年冬我没有孤身驾车沿40号公路横穿美国,在俄克拉何马州阿玛瑞罗(Amarillo)与一帮切诺基人邂逅,拜谒切诺基部落,瞻仰切诺基首领的故宅,那么今天我对“切诺基”一词的认识也决不会超出一辆美国车。
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从中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Aztec)到美国西南部的普韦布洛(Pueblo)、纳瓦乔(Navojo),直到美国东北部的塞尼卡(Seneca)、切诺基(Cherokee)……美国人喜欢给机器取生猛的印第安名字,通用汽车公司用育空河命名轻型卡车和制造这款卡车的一座城市,美国陆军用阿帕奇命名AH-64直升机,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把吉普车称做“西部玩闹” (Wrangler)之后,又把自己生产的豪华越野车命名为“切诺基”。美国强大的生产力把原始森林夷为平地,又在裸露的大地上建起“育空”、“马思唐”等钢铁巨城。
1066年挪威海盗登陆美洲,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宣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开始去佛罗里达寻宝,法国人到加拿大荒漠狩猎,荷兰人在哈德逊河口建立商务客栈,德国人伏尔妥莫拉在《宇宙学》中以“阿美利加”(Amerika)命名新大陆。当时最具远见的首推英王詹姆斯一世,他在17世纪中叶就给合股殖民公司颁发特许状,建立“老领地”弗吉尼亚和殖民地马萨诸塞。经过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1689~1697年的威廉王之战、1701~1713年的安娜王位战争,英国通过武力在北美建成13块完整的殖民地。
殖民者初到北美时人地生疏,尽量同土著印第安人搞好和睦关系,波卡宏达与约翰·若尔夫华坦酋长的女儿通婚,确保弗吉尼亚长达8年的和平发展。切诺基部落首领塞科亚本人也是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现代工商唯利是图,随着白人移民不断增加,结果是不可避免地破坏环境,在土地扩张问题上与土著印第安人发生激烈矛盾。美国建国200年,领土从230万平方公里扩大到930万平方公里,其中的绝大多数的土地直接掠夺自印第安人。
二
人生就像沙漏,时间空间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富于冒险的个性既给我带来许多无谓的麻烦,也给我惊心动魄的快感。只有在大地上一英尺一英尺地爬行,才能得到坐飞机旅行得不到的意外收获。200年前的北美社会结构松散,除土著印第安人外,白人移民多为商人,不尚武力,他们甚至把常备军看做是民主制度的敌人。英国建立统一的北美13块殖民地后,颁布《印花税法》、《汤森税法》增加税收,令崇尚功利的北美商人十分不满。1768年2月,马萨诸塞首先发表《通告信》号召以合法手段抗议英国,各地“自由之子”纷纷响应。1770年3月5日,积怨甚深的波士顿绳索厂工人向守卫海关的英军“投掷雪球”,引起英军开枪还击,打死5人,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最大惨案——“波士顿大屠杀”(Boston Mas-sacre)。
加利福尼亚帝王谷学院的美国史教授怀特对我说:“区区5人毙命在今天的不发达国家不一定称得上“大屠杀”(massacre),但在松散自由、追求人权的北美却被看做弥天灾难。”当时英国下议员埃德蒙·伯克就曾警告自己的同胞:“热爱自由是北美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使整个北美有别于其他民族。他们不受到任何束缚,热爱自由并以自由为生命。”牺牲5人的波士顿大屠杀终于引发北美独立战争——被称为美国革命的独立战争。独立战争是个大杂烩,它使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安利根教(Church man)、教友派(Quakers)、卫理公会(Methodists)、第七天人教(Sevendays men)、摩拉维亚教(Moravians)、再洗礼教(Anabaptists)、犹太教之间的矛盾激化,由于各自利益不同,各利益集团对独立战争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历史上的切诺基属于易洛魁族系的北美印第安人,原住在北部大湖区一带,被特拉华人和易洛魁人击败后迁移南方。1650年有人口2.25万人,分布在阿巴拉契亚山脉方圆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切诺基人的生活、文化与克里克人(Greek)等东南印第安人部落很接近。切诺基部落由红城(战争城)和白城(和平城)两种城镇组成:红城诸城镇首领统一由一名最高军事统帅指挥;白城所有城镇官员由一名最高和平使者指挥。红城诸城镇负责纠纷、战争等暴力仪式;白城则为犯有罪错的人们提供庇护所。
16世纪中期切诺基人初次与欧洲人接触时,已经拥有自己的石斧、石刀、石凿等工具,其经济活动为编筐、制陶,狩猎熊、鹿、麋等,种植南瓜、豆类、玉米。典型的切诺基城镇通常拥有30~60座切诺基木屋,另外辟有议事厅用于召集大会、燃放圣火。切诺基人的住宅一律为无窗木屋,表面覆盖树皮,门和烟囱均开在屋顶。在我拜谒过的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科罗拉多、俄克拉何马、田纳西、阿肯色、肯塔基等地都留有当年印第安人的废墟,我崇拜这些神奇的异族文化。在所有采访札记中我都保证诚实无欺,力求不偏不倚,但脆弱的同情心总把我推向弱者一方。
自18世纪初以来,切诺基人就在贸易和军事方面与英国保持友善关系,英国人不仅公平通商、带来礼物,还努力把新移民点限制在切诺基领土之外。1773年切诺基人、克里克人和英国殖民者签订《奥古斯塔条约》,同意割让佐治亚州200万英亩的部落土地偿还所欠白人的债务。1775年白人诱使切诺基人订立《西卡莫尔沙滩条约》,诱骗山外切诺基人把肯塔基大片土地卖给白人,由此多次引发切诺基人和白人殖民者争夺猎场的武装冲突。
1776年7月独立战争爆发时,几乎所有的印第安部落都站在英国一方。易洛魁(Iroquais)部落主动配合英军劫掠纽约白人城镇和宾夕法尼亚漫长的边境线,德拉金卡诺酋长亲自率领700名切诺基人攻打北卡罗来纳的两座美军堡垒,袭击那些进入切诺基领土的白人移民。作为报复,美国人洗劫了切诺基人的村镇,焚烧村庄,杀死男人、妇女和儿童。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美国民兵还在佐治亚、田纳西和南北卡罗来纳多次挫败其他切诺基人的武装进攻,占领大片印第安领土。
独立战争末期,从主战场腾出手来的美军残酷报复亲英国的印第安人。切诺基村庄被烧,庄稼被毁,战斗人员四散而逃。失去英国支持的切诺基人不得不逃出家园,交出南北卡罗来纳的大片土地“以土地换和平”,把大片土地拱手让给刚成立的美国新政府。1780年,当美军把注意力放到对付其他战场的英军时,切诺基人再度向美军后方发起袭击活动,但旋即被A. 坎贝尔上校和J.塞威尔上校领导的美军讨伐队迅速镇压。
三
事物可以是神奇的,但决不是奇迹。生活需要到生活的所在地去把握领会,切诺基人屡战屡败之后,终于认识到在战场上原始部落决不是白人对手。他们开始吸收白人文化,学习耕作、纺织技术、建筑房屋,甚至模仿美国政体组建自己的切诺基政府。切诺基酋长朱纳鲁斯卡为讨好美国政府还配合安德鲁·杰克逊将军镇压克里克印第安人。在白人移民影响下,许多切诺基人主动放弃传统的渔猎转而从事种植业,变成安居乐业的农场主。
1820年切诺基人塞科亚(Saquoyah)在总结古老印第安语言的基础上,模仿英语创建一种新的拼写方式,很短时间就在切诺基部落扫除文盲。塞科亚是英国商人和切诺基女人的混血儿,曾在安德鲁·杰克逊将军麾下镇压克里克印第安人。塞科亚还在切诺基部落制定首部成文宪法,把基督经籍译成切诺基宗教文献,并于1828年2月创建《切诺基凤凰报》,这是全美第一份印第安人报纸。
然而努力融合白人文化的切诺基人,并没有摆脱家园继续被白人觊觎侵占的厄运。和平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彼此承认差异,把一群人的制度强加于另一群人是不公正也是不安全的。当佐治亚发现黄金后,见财起意的白人立即着手驱赶土地上的切诺基人。独立战争后,绰号“老核桃木”的安德鲁·杰克逊将军当选总统,由于他的母亲和两个兄弟死于独立战争,所以十分仇视英国及其盟友印第安人。为博得白人移民支持,杰克逊总统主张把印第安人的大片沃土变成白人农场。1810年,印第安那州州长哈里森在温森尼会见肖尼(shawnee)部落印第安酋长特库姆塞(Tecumseh)时竟然狂妄地命令这位酋长:“给你爹拿把椅子坐下。”当即把酋长气得七窍生烟:“我爹!大地是我娘!太阳是我爹……”
此时,在战场上频频失利的切诺基人开始利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根据1791年切诺基人和美国政府订立的条约,居住在西佐治亚的切诺基人有权像其他民族一样独立存在,并对佐治亚的土地拥有所有权。可他们的合法斗争在白人至上的佐治亚州无法实行,切诺基人最后不得不将案件上诉最高法院。
1832年,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判定佐治亚州违反联邦法律,宣布佐治亚州政府无权管辖切诺基人,也无权拥有切诺基人的土地。但杰克逊总统不但拖延执行最高法院判决,还鼓励佐治亚州对判决置之不理,甚至煽动说:“约翰·马歇尔已经做出他的决定,现在就让他裁决吧。”
在总统支持下,美国政府动用军队把切诺基等印第安人从世代居住的家园驱逐到密西西比河流域。根据1830年《印第安人迁移法》,强行把切诺基人逐出佐治亚州,由W.斯科特将军率领7000名美军把1.5万名切诺基人集中到集中营,再分成每批1000人,武装押送到贫瘠荒凉的中西部。在美军刺刀押解下,切诺基人被迫徒步急行军,整个迁徙在1838~1839年秋冬强行完成。由于种族歧视政策驱使下的强制迁徙管理不当,缺乏起码的应急措施,食品短缺,没有御寒用品,造成沿途许多人冻饿而死。严寒来临之际,风餐露宿的切诺基人苦不堪言,在116天的旅途中共有4000多切诺基人死于途中,被美国历史学家称做“浸透泪水的征程”。
切诺基人最终被美国政府强行押送到现今俄克拉何马州东北部,与克里克人、奇克索人、乔克托人、塞米诺人安置在一起,以上四个部落也是19世纪30年代被美国政府强制从东部迁移至此的。
四
1996年11月10日星期天,我在阳光灿烂的清晨穿过俄克拉何马城继续向东,里程表显示距我日思夜想的切诺基保留地还有194英里(约320公里),我猜天底下决不会有第二个中国人像我一样,万里迢迢前来寻找被人遗忘的切诺基。眼前的一切越来越超出我的知识和想象,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拥有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勇气,正穿越阳光扑向觊觎已久的猎物。
我在40号公路萨里索(Sallisaw)出口右转弯,再继续向北开了11英里,前面道路陡然变窄,许多路段已经无法开车,脚下变成罕见的搓板路。两侧成熟的苜蓿草被卷成直径两米的大草捆,不像我们加州把牧草堆成四四方方的干草垛。四周茂盛的混合林赤橙黄绿,秀美的奶牛静卧在阳光里悠然打盹儿,山坡上是懒散的马群,耳边传来蝴蝶的振翅声……整个环境干净得像莫奈的水彩画,清静得让人分不清是城市还是乡村,连田野里的牛马也文明得光吃草不拉屎。
1770年出生于田纳西的塞科亚,英文名字叫乔治。他自幼由切诺基母亲养大,不懂英语,当过银匠、漆工,技艺精湛,长大后参加美军镇压克里克印第安人。他结过多次婚,生育了众多子女。他1809年开始研究创造切诺基文字,最初用象形法创立11个字符,以后采用英语、希腊语、希伯莱语字母作为口语音节符号,创立200个字符,以后科学精简为86个。1830年切诺基人被强制迁往西部时,又把这种文字带到俄克拉何马,并在公文和报刊上使用。尽管此后100年该文字日趋衰落,但至今仍流传于民间的私人信函、《圣经》译本和印第安医学经典之中。“人才者,国事之所系也。国家之有人才,犹如身体之有精神。”塞科亚就代表切诺基精神。
1818年塞科亚被迫离开美国东部的家,在阿肯色的拉什维尔开了一家制盐作坊和一家银器店。1828年他代表切诺基部落前往华盛顿与美国政府签署以现有土地交换俄克拉何马土地的条约。此后在俄克拉何马从事贸易和制盐业。他当年安家的地方现已被命名为塞科亚县。
我崇拜已久的塞科亚故居坐落在四面环山的草坡上,面向太阳三面都是森林。像大多数美国人家一样,巨大的院子呈开放状,只有象征性的低矮围墙。院内英国式的主建筑前是一尊塞科亚坐像,这位伟人右手握笔正仰首望天寻找着什么。距此一箭之地有一口直径1.5米的大铁锅,当年塞科亚曾用此锅发明了煮盐。盐锅旁泉水潺潺,排列着许多无人看管的不知名小物件,都是塞科亚生前的发明物。尽管这些小物件价值不大,但都享有注册的美国专利,被人尊重承认。对比美国,俄罗斯的梅克夫人对柴可夫斯基有过这样的感慨:“国家之所以落后是不鼓励创造,俄罗斯连一条保护创作家们的法律都没有。为什么丹特士可以开枪打死普希金,玛尔丁诺夫可以枪杀莱蒙托夫?天才的出现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但为什么总被钉在生活的十字架上任人践踏欺凌?”
塞科亚故居主建筑中有一座古老的切诺基小木屋,是当年切诺基人被迫迁徙至此的实物。据介绍,塞科亚就在这座小木屋里发明了切诺基字母音节表,当年他用过的文具还放在原处。我在塞科亚遗物面前激动万分,仿佛随着那缕下午的阳光融入他的怀抱。人总得有梦想,尽管那盏简陋的油灯已经枯竭熄灭,可塞科亚播种的文明种子已经漫山遍野。人类历史、文化演变是人类社会几千年不断发展的结果,伟人的一生也不过是人类进化中短暂的一瞬。在古往今来无数生命中,有人维护人权,有人造福人类,有人捍卫法律,也有人危害社会。
在塞科亚故居的门房里,陈列着一卷巨大无比的羊皮纸家谱,几位像我一样风尘仆仆的远方来客正神情急切地在上面寻找着自己祖先。邦尼·里斯老太太就住在附近的萨里索,她今天是陪堪萨斯的哥哥来这里查家谱,他们的祖辈原来住在佐治亚,他们的爷爷当年在美军刺刀下沿着“血泪旅程”一步步走到这里。
在切诺基被迫迁徙至此之后,各部落在山坡荒地上组建以美国政府为蓝本的准自治政府。1907年俄克拉何马准备建州,把一些不重要的小块土地分给个体印第安人;其余的无主土地由联邦政府监管,对白人开垦者开放,或分配给解放的奴隶。尽管切诺基部落政府已于1906年解散,但迄今仍以某种形式存在着。目前在俄克拉何马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切诺基人大约4.7万名,其中只有1.5万人血统纯正。1838年迁徙过程中大约有几百名切诺基人逃往山外,因而才有今天北卡罗来纳州西部的3000名印第安人。
我靠近一位正在路旁饮茶种花的老“切诺基”,发现这位酷似马克思的老者尽管骨瘦如柴,却往来带风龙行虎步。他走过来像看骡子那样仔细端详我,面容和蔼目光如漆,看得我挺难为情。最后老人家盯着我的眼睛自言自语:“会脸红的男人一定情深义重,这是我头一次看到有人绕了半个地球来找切诺基。想不到长着那么小眼睛的中国人能有这么远的眼力。”听得我直为自己难看的单眼皮老鼠眼不好意思。据这位老者介绍,1842年春,塞科亚西行寻找多年前消失的一个切诺基部落,希望使其回归新的切诺基保留地。一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的塞科亚终于找到他们时患上了重病,于1843年8月死于墨西哥境内的圣费尔南多。
我一直相信凡有魔力的东西都必有科学道理,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才能永存。200年过去,切诺基人一路血泪从大湖区经弗吉尼亚、南北卡罗来纳、佐治亚、田纳西,最后被美国政府安置在俄克拉何马的重山峻岭之中。历史上从未有人进行过如此艰辛的长途旅行,只有北美驯鹿才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我坚信切诺基的迁徙比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摩西率领犹太人出埃及更具有史诗意义。这是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求生本能,顺应自然,顽强求生。切诺基是全人类中与大自然结合得最密的种群。
旅行可以使人以大尺度的眼光看问题,由切诺基我忽然想到我出生的那座人满为患的古城:满目的钢筋水泥建筑,没有花园叫花园,没有广场叫广场,建座房子叫中心。人们由于远离自然而野心膨胀,因“人权”膨胀而破坏自然,为自己埋下祸根。而我现在偎依在切诺基大山的怀抱里,所有事物都由自然之神控制,都市污浊的空气一吐而光,我已经闻到自己肺里呼出的清新空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此时我眼中的“切诺基”又有了新的意义。
文章摘自:世界博览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