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样游泳队19日夺得世锦赛集体技术自选铜牌,实现了中国花游项目在世锦赛上奖牌零的突破。本次游泳世锦赛,出征罗马的中国花游队共参加所设7个项目中的5项比赛,只回避了两个单人项目。中国队的目标是取得世锦赛奖牌零的突破,并且是在复数项目上。在乐曲的采用上,中国队基本沿用了北京奥运会时的曲目,但也在很多细节上增加了更多的中国元素。用游泳中心水花部部长俞丽的话来讲就是:前任井村雅代教练留给了中国队很多宝贵的财富,同时也离不开中国教练付出的艰苦努力。
中国队的5个参赛曲目分别是:集体技术自选《剑魂》、集体自由自选《黄河》、双人技术自选《弗拉明戈》、双人自由自选《雀之灵》以及集体自由自选组合的《天鹅湖》。以集体技术自选《剑魂》为例,奥运会时中国队的整体动作刚劲有力,但是在动作变换上不太丰富。现在经过调整,动作更加张弛有度。而陆上表演以武术动作为开始,也让人感觉很有创意。教练汪洁表示,“开始时队员们很不适应,我们特意为大家增加了武术课的学习。通过上武术课,队员们对陆上表演有了一定的体会。我们现在的动作同奥运会时相比,最大的改动就是动作的变化和速度的调整。奥运会后我们意识到了增加难度和增加动作密度的必要性。现在我们要求队形的变化更快,减少停顿动作。当然,这些改动都在队员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就会让裁判认为表演者力不从心。”
另一名教练郑嘉则对记者说明了针对世锦赛比赛队伍的另一个变化,“罗马世锦赛是在室外进行,和奥运会时的室内不同,在室外对队员的空间定位能力是个考验。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15次室外训练。可以说是有备而来。这对于我们在世锦赛上取得佳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本报罗马专电 特派记者 刘艾林
阵容
三位教练同负责
新鲜血液添活力
北京奥运会后,日籍主教练井村雅代离任,部分队员也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国家队。但队伍为了备战世锦赛,迅速补充了新鲜血液,在执教方面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了几名中国教练共同负责的制度,很好地保持了训练的持续性和技术上的高水平。
目前中国队由三名教练员共同担当着训练任务,她们分别是北京籍的汪洁、四川的郑嘉和来自上海的张晓蕾。其中,汪洁教练主要负责指导两个传统集体项目。郑嘉则是负责双人项目,著名的姊妹花蒋文文/蒋婷婷就是她的弟子。针对世锦赛的新项目自由自选组合,则从上海队调来了张晓蕾教练负责训练。三人在训练、比赛中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效果良好。
队员方面,老将顾贝贝因为手腕有伤离开了国家队,上海的孙萩亭则是准备结婚而退出。不过中国队迅速从地方队中补充了年轻新秀,对整体实力丝毫没有影响。新入选的选手包括上海的吴怡文、北京的常思、湖南的孙文雁和江苏的史欣。其中吴怡文进步迅速,已经成功地替代了顾贝贝而成为在集体项目中“尖儿”(即被抛举、做跳跃动作的选手)的角色。可以说中国队已成功完成了换血和新旧交替。
在本次世锦赛上,除了刚刚获得奖牌的集体技术自选项目,中国队还将参加其他四个项目的角逐,她们仍有机会继续向奖牌发起冲击。
■本报罗马专电
特派记者 刘艾林
人物
常宝华孙女首次入选中国花游队
常思感激爷爷指点
在参加本次游泳世锦赛的中国花游队11位姑娘中,有两位是来自北京队的选手。除了久经沙场的队长张晓欢之外,还有一位是首次参加世锦赛的队员,她就是23岁的常思,常思的爷爷是我国相声界前辈常宝华。常思以北京花游队主力的身份入选了本届国家队,她的心愿是站到领奖台上,让五星红旗飘扬在花游赛场。
常思是个非常羞涩的姑娘,她更希望别人了解她苦练花游的过程,而不愿别人总说“看,那是常宝华的孙女”。23岁的常思已经有11年的花游经历,也许是因为遗传,她自幼就爱好文艺,从小学习舞蹈的她从12岁开始接触花游后就喜欢上了这个项目。常思现在已经是北京花游队的主力,并且在双人和集体项目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4月份结束的全国冠军赛上,她和队友钟輗配合夺得了双人项目第四名的好成绩。在张晓欢和顾贝贝两位“大姐”即将淡出的情况下,常思正逐步成为北京花游队未来的希望。在集体项目中,常思也替代了顾贝贝原来“尖儿”的位置,扮演着最引人注目的众星捧月般被托举的角色。
当记者问及爷爷对她事业的影响时,常思说自己非常感激爷爷的帮助和指导,“小时候家人也想让我搞文艺,但是知道我喜欢花样游泳后,他们也非常支持。爷爷还经常到北京队里看我训练,在表演方面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爷爷要我在表演前先要好好地理解音乐,然后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至于成绩爷爷倒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只说尽力就好。”
常思一直以大姐张晓欢和顾贝贝作为自己学习和赶超的目标,如果别人问她23岁才入选国家队会不会有些晚,常思就会说,“晓欢和贝贝姐比我大好几岁呢,她们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突破,我也行,年龄不是问题。”
花絮
新闻中心突然停电
当地时间昨天下午两点左右,游泳世锦赛新闻中心突然停电,空调系统整个停止了运转,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正紧张工作的各国记者们大汗淋漓(当时的室外温度接近40摄氏度)。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才修复电力系统,记者们在此过程中只好等待,幸亏各自电脑的电源电量还够用,否则将会发生难以完成发稿工作的悲剧。正在进行跳水预赛的赛场倒是受影响不大,如果是室内,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这仅是开赛以来发生的“事故”之一,前几天有运动员班车漏接选手的,有比赛时音响出故障的,类似事件层出不穷。另外此次比赛的赛场内混合采访区设置不科学,并不是运动员必经区域,很多不愿接受采访的选手赛完就溜,让记者找不着踪影。但话又说回来,记者们混进场地又很容易,志愿者看不懂大家的证件类别,就是进入运动员更衣室也没有人阻拦。安检则根本不存在,至于体温检测,更是没有相关装置设备。这就是罗马世锦赛,很开放,但又令人有些担心。
■本报罗马专电
特派记者 刘艾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