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中国足球 > 中超|中超联赛 > 中超评论

陈华:《申花周刊》一周年纪念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2010年06月02日11:52

  陈华《解放日报》记者

  昨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也是《申花周刊》一周岁的生日。这不是一个容易忘记的日子。

  《申花周刊》是一面如实反映真实的镜子。它不是放大镜,更不是哈哈镜。在这里,申花球迷可以见证或怀念激情燃烧的岁月,新闻记者也有了随性表达的一方天地,明星球员展露自身的真实性情,创国内先河的球迷文化和德比文化,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力争对真实的还原和成为常态的用心采编,是《申花周刊》最可贵之处。

  《申花周刊》很独特。作为一份非俱乐部官方刊物,《申花周刊》在全国范围内看来,应该是一个特有的个案。大概在十年之前,正逢中国足球最为红火时,北京曾出现过两份聚焦京城足球的“大小”“北京足球报”。即便如此鼎盛时期,京城媒体也并未推出类似以球队为核心的周刊。此外,从足球氛围来看,北方的大连、沈阳和南方的广州,似乎要比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更具备借足球进行文化产业推广的土壤。

  独特,或许是延续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基因。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周刊,但这种独特和上海人的性格脾气,乃至上海城市的文化非常相似。足球在上海,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人们对于足球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高。早在上海开埠时期,随着外国水手们把足球运动带到上海滩,上海的足球文化领先于其他地域,得到蓬勃发展。

  职业联赛开始后,申花曾以“领先一步”为口号,1995年徐根宝独创抢逼围的风格,让申城掀起了足球旋风。之后,申花已成为沪上球迷乃至上海百姓心目中的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信仰。这时候,《申花周刊》的出现,既是对沪上足球历史和传统的一份尊重,也是上海人敢为天下先风格的一种印证。

  当然,内容和风格独立的《申花周刊》,也折射出申花俱乐部某些疏漏之处,曾被申花作为俱乐部文化打造的队刊和队报,如今安在?楼世芳和吴冀南时代,申花的《蓝豹》虽然有些不专业,但起码代表了俱乐部对职业化运作的靠拢和学习。从世界范围来看,曼联球迷可以在中国买到中文版的官方队刊,阿森纳球迷也可以在沪上买到英文版官方刊物,朱骏入主后崇尚职业化的申花,在打造职业化官方网站方面做出了不错的尝试,但在深层次满足球迷需要的队刊方面,显然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回头来看,不管是《申花周刊》还是官方队刊,他们瞄准的服务对象都是一个:真正的申花球迷。他们年轻,有激情,时刻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对申花发自内心的关怀。恰恰是这个群体的存在,无形中推动了海派足球和城市文化内涵的逐步完善。

  

(责任编辑:十七)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