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北极星计划》
聘请前锐公司的合同期是6个月,聘请费用为6万美金(约50万元人民币)。他们到各地调研的花费是12万元,共计折合60多万元人民币,这可能是篮协第一次花钱请专业公司做规划。现在回想起来这笔学费交得非常值得。
为了避免联赛改革“换汤不换药”,这次市场调研的对象包括赞助商、球迷、职业俱乐部、球员、场馆以及媒体等;只有汇集了“真正的市场知识”,才能更好地改革CBA联赛,才能给球迷以及赞助商更多价值回报。
调研报告出来了,有厚厚的两大本,不过其中难免有一些美国式思维的东西。拿到这个计划之后,我把徐济成、鲍明晓关在九华山庄待了几天,加工修改,加上他们的一些综合分析,终于作出了联赛的规划方案。
这个方案,当时定的名称现在想起来也很“壮观”,叫做《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十年改革与发展计划》。这个名字意思表达很完整,但是叫起来实在太长了。为此调研组不止一次研究名称问题,几番争执不下,关键时刻大徐一拍脑门儿说:“咱们就叫《北极星计划》吧。北极星不就是在暗夜中为人们指明方向的嘛!”
“北极星”是一种很好的比喻,积极、明确、生动,便于市场和媒体推广。2004年4月5日,在东莞举行的联赛总结会上,我首次对外披露了《北极星计划》的构想。
这个计划描绘了一个未来CBA联赛发展的愿景,从广义角度来说,是中国篮球运动实现全面发展的远景规划;从狭义角度来说,它特指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改革与发展的行动计划。
《北极星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十分诱人的:
●用10年左右时间使CBA成为亚洲最好的联赛,并向世界级的职业篮球联赛迈进。
其任务是:
●培育和发展强有力的CBA品牌;
●使联赛成为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摇篮;
●打造亚洲最好的职业体育联赛;
●赢得更多的国际赛事奖牌;
●使CBA成为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赛事。
整个《北极星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5~2008年)能力建设阶段;第二阶段(2009~2011年)股份制运作阶段;第三阶段(2012~2015年)巩固提高阶段。
《北极星计划》的提出,使中国篮球第一次有了一个清晰的中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行动计划,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修补补的改革方式,应该说是一大进步;而它提出的目标任务,兼顾了多方面的要求,绝不单是发展职业联赛的要求,而是推进篮球事业整体进步的目标;这也表明了联赛改革如此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北极星计划》的目标绝不仅仅着眼于篮球联赛的改革,而是为实施以职业篮球联赛改革为先导的全面振兴战略;它也是为推动中国篮球运动走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制订的。它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因此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北极星计划》经过几轮的征求意见及修改正式成文了。要不要上报总局以正式文件形式颁发?我考虑再三,决定还是不上报也不作为正式文件下发,只作为内部改革参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考虑到这个文件中的很多提法在当时是“超前的”,其中涉及几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现在来讲也是有争议的。例如,在中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下是否允许成立赛事管理公司,并实行股份制改造?这涉及到未来职业联赛的管理运行模式问题,对于这一点我吃不准,将取决于今后的探索,因为这事关体育管理体制的重大问题,如果上报的话,总局不会轻易表态。这样的话,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利的后果,一种是文件在总局被搁置,拖着不办,那会造成思想混乱,影响改革进度;另一种情况是总局否定了这个计划,我们无法善后。思来想去,我决定还是不报了,先按计划推行,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再见机行事。
于是,《北极星计划》就拿在我的手中,只做不说或少说成为那个时期的一大特色,后期随着我的工作处境的变化,对外也只好三缄其口了。真像坊间流传的:“有些事只能说不能做,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
篮球界老前辈钱澄海先生生前对此事的评价是:“中国篮球是只干不说。”(摘自《李元伟-篮坛风云录》)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