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厉苒苒 俞剑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啊啊啊……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熟悉的旋律带出的是一段20年前北京亚运会的集体回忆。
今天是广州亚运会倒计时100天,重新调动封存已久的亚运潜意识,重新温习那段美好的回忆,重新构建精神世界里的亚运纪念塔。任何一次成功的国际盛会都必将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
从北京亚运到广州亚运,时隔20年,当亚运会重返中国之际,沈坚强、叶冲、隋新梅……这些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披金戴银的上海体坛明星,如今在干什么?三位上海亚运英雄谈昔日、今日和未来,我们分明看到了20年来中国体育变革的轨迹。
沈坚强 泳坛王子沈坚强——打了封闭下水
上海是一座“盛产”体育明星的城市,英雄儿女竞风流。北京亚运会上,最耀眼的那颗星来自上海——游泳运动员沈坚强独领风骚,勇夺5金并4破亚洲纪录,当选亚运会最佳运动员,成为中国泳坛里程碑式的人物。那一年沈坚强26岁,人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一人独开“五金店”的壮举,令“亚洲泳坛王子”的美名不胫而走。
20年过去了,辉煌和荣耀已成过眼云烟,尘封在沈坚强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庆功酒的甘醇,而是那届亚运会前突袭的伤病。
就在北京亚运会游泳开赛前3天,做身体训练时,沈坚强突然拉伤了,一时连腰都直不起来,几乎无法站立。
沈坚强缺席了两天训练,就在队里传出一种担忧的声音时,他再度回到了泳池。这两天里,经教练、队医和专家商议,认为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他的自我恢复,决定为沈坚强打封闭。
沈坚强共报了5个项目,第一项就是最需要腰腹力量的100米蝶泳,“当时游的时候,只觉得腰部发麻,没感觉。”他顶下来了,发挥了九成以上的实力,将100米蝶泳金牌收入囊中,随后的一切就顺理成章。在沈坚强的爆发下,中国男子游泳在该届亚运会上共取得8枚金牌,首次超过日本队。
1993年,沈坚强参加七运会后退役,随后到日本筑波大学攻读体育系研究生,用了5年时间取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创办沈坚强游泳俱乐部,如今在上海已有7家连锁俱乐部,并与上海静安区一师附小强强联手,以体教结合的形式培养青少年游泳选手。
从北京亚运会到广州亚运会,20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沈坚强说,中国人已经举办了奥运会,大众对体育的观念,从希望运动员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延伸到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健康追求。现在,他也延续了自己在泳池中的事业,一面致力于普及游泳项目的群众基础,一面沉入基层培养青少年选手。“亚运会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记忆,这一次又回到了中国,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抽空去看。”
人物简介
沈坚强,游泳明星,1964年10月出生于上海。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沈坚强连夺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4×100米自由泳接力和4×100米混合泳接力5枚金牌,4破亚洲纪录,是该届亚运会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隋新梅 铅球名将隋新梅——一路哭到北京 联系到隋新梅已经是深夜时分,话筒彼端,声音略显疲惫。带着手下两名小队员在北京备战青奥会,接受记者电话采访前,她刚和其他几名教练开完会。明天一早,她还要赶去济南,带着徒弟张俊参加亚运会选拔赛。
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上,当时25岁的隋新梅以20.55米打破亚运会女子铅球纪录,成为获得北京亚运田径金牌的唯一一名上海选手。
20年后的广州亚运会,她是准冠军教头,麾下爱将在亚洲比赛基本无敌。
很少有人知道,隋新梅夺得北京亚运会金牌的背后有一个怎样的心酸故事。“那次亚运集训开始前,我母亲突然病危。从老家到北京,我几乎哭了一路。”也因此,虽然是本土作战,但隋新梅比赛时,并没有亲朋好友到现场观战,她几乎是一个人熬过了最艰难的备战和比赛时光。所幸,主场作战给了隋新梅很大的鼓励。出场时,现场观众会齐声喊出中国选手的名字,为运动员打气加油。“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关注、鼓励,感觉特别自豪骄傲。”
造就“最好”的队员,重塑中国女子铅球的辉煌,这是隋新梅如今的目标。
从北京亚运到广州亚运,隋新梅正追求着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的华丽转身。
人物简介
隋新梅,出生于1965年2月1日,北京亚运会女子铅球金牌得主,1991年第三届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获得女子铅球金牌,这是中国体坛诞生的第一个田径项目的世界冠军,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铅球银牌获得者。
叶冲多情剑客叶冲——一剑创造历史
虹口击剑馆充斥着叮叮当当的剑身碰撞声,41岁的上海男子花剑队主帅叶冲还是那个挺拔优雅的剑客。
即使时隔整整20年,回忆依然鲜活得如同昨日。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叶冲一人独得男子花剑个人和团体两枚金牌,这在他之后的职业生涯,是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开端——在那之前,中国男子花剑选手从未在任何国际比赛中获得过个人金牌。
“先是日本选手,之后又是韩国选手,那时候中国男花选手在亚洲比赛中总是在最后关头输给对手,别说冲击奥运会等世界最高级别的奖牌,就连走出亚洲,都是一个梦想。”彼时,叶冲是3名参加北京亚运男花个人赛的中国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个。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劲头,他拼杀到了最后。
决赛的对手并不陌生,1989年首届亚洲击剑锦标赛上,正是这个名叫金成杓的韩国选手将叶冲冲击金牌的梦想碾碎。以复仇为名,在震彻全场的加油欢呼声中,叶冲终于雪耻,完胜对手。被队友欢呼着抛向半空,那一刻,成为叶冲运动生涯中刻骨铭心的一次辉煌。
叶冲昨天接受采访时还感慨道,“现在想想,那时候我们的条件真是简陋。”北京亚运会的击剑比赛是在北京光彩体育馆举行,场地是综合体育馆临时铺设上剑道的简易场馆,“踩上去,还嘎吱嘎吱的响。”而北京奥运会时,击剑比赛是在专业级的奥运会击剑馆举行,整个赛场的设计完全围绕击剑运动特征设计,充满美感和专业性。
“现在,我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叶冲的“下一代”,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他看来,如今的孩子,比起自己当年,要幸福得多。“对于击剑项目,现在国家挺重视的。只要能打进国家队,就有很多国际比赛交流的机会。击剑本来就是相互博弈的项目,能与世界一流选手切磋对阵,从对手身上学习到更多先进的技战术,比自己闷头瞎琢磨有用得多。”
人物简介
叶冲,出生于1969年11月29日,北京亚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和个人两项冠军得主,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花团体亚军,2002年亚运会男花团体冠军。
作者:厉苒苒;俞剑
(责任编辑:严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