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兰
一场闹剧或者救赎?
桑兰,因为一连串的自我爆料而忽然成为坊间热议焦点。同情者有之,非议者有之,这个轮椅上的小姑娘,因为12年前的一场悲剧而成为“名人”,如今,在名人不断被消费也不断被抛弃的当下,桑兰又主动站上了风口浪尖。勇敢还是莽撞?闹剧还是一场人生的救赎?桑兰,被符号化的桑兰,在往事与内心的纠结中挣扎,很难说这个“身残志坚”的小女子还能够感动我们,但一丝感伤,挥之不去。
很多事情,是容不得较真的,抽丝剥茧,得到的不会是美丽的蝴蝶,只能是一只毛毛虫。围绕着桑兰对中国体操队的抱怨,围绕着桑兰预备中的那场跨国官司,利益的诉求与对抗将感性与脉脉温情彻底扫荡,千万美元保险金被摆上桌面,月入三万元成了桑兰“贪心”的佐证,桑兰在高调“维权”的同时,也将自己摆上了娱乐化信息时代的餐桌。
桑兰说,千万美元的保险金是有的,但是这笔保险金只能用于有条件的医疗,而且必须由她本人到美国治疗才能使用,至于她的固定收入,来自浙江省体育局给的1600元工资和600元保姆费,共计2200元。为了维持生计,桑兰仍然需要不停地工作。为了自己的下半辈子,桑兰成为“秋菊”,何尝不是生活所迫?
近两年,关于桑兰是非不断,苛责小保姆、机场耍大牌、炮制男朋友……诸如此类,几乎将那个遭遇惨剧的小姑娘塑造成了问题女王。只是,换一个角度想,我们以健全者的心态去为桑兰的“高调”或“低调”定调,出发点已未必公平。
桑兰不可能一生都活在怜悯的气场中,不管这场官司打不打得成,桑兰失去的,是她不一定需要的“同情”,得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保护与保存自己的勇气与能力。
(李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