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冰雪 > 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吉林冬运会|2012冬运会 > 2012冬运会评论

人民日报:孤寂的绽放

2012年01月12日04: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4年,匆匆而过;4年,困局依旧。在第十二届全国冬运会女子冰球赛场,“独孤求败”的还是哈尔滨队,这支以国家女队为班底的队伍,几乎就是中国女冰的全部缩影。

  虽然2011年取得了“史上最差”的成绩,她们依然是一群可敬可爱的姑娘。她们身上有伤,拿着低工资甚至零工资,却仍在冰上拼搏。4年前的冬运会期间,媒体曾经报道过她们,今天我们再次聚焦这些孤寂的“冰上玫瑰”,她们的坚持让人感动。

  “我心疼这些姑娘们!”

  4年前的冬运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冰球部部长于天德曾直言“太惨了!国家队大部分队员工资都没有”。当时,20多名国家队队员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有工资的只有8个人,每月1000多元人民币,最多的也就2000元左右。如今,这种窘境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

  “我心疼这些姑娘们,这支队伍能坚持下来是个奇迹。”女子冰球国家队中方教练骆雷说。据介绍,国家集训队目前有正式队员31人,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开工资的仅有10多人,都是关系在地方队的25岁以上的老队员,其余多是从中专体校和社会上直接选拔,没有经过地方专业队这个过渡阶段,所以没有正式身份和工资,只能依靠国家队每月发放的1200元训练补贴生活。一位冰球项目的管理人员透露,目前各界对冰球的投入,还达不到给所有队员发工资。

  如此低的收入,让女冰姑娘们热爱的逛街也变成了一种奢侈。“即使花钱购物也是算计着花。”打冰球10多年的石瑶本次代表哈尔滨队出战冬运会,她说国家队每年去加拿大训练,都有一些时间允许队员外出购物,但出去的人很少。

  燃尽青春化不开“冰球之冷”

  作为目前国内极少数开展冰球运动的城市,哈尔滨女队的年轻队员在本届冬运会多被交流到其他城市队,这也让以国家队主力阵容出战的哈尔滨队所向披靡,她们曾以24∶0大胜包头队。然而,同样是这支队伍,由于后备力量不足,人才青黄不接,在2011年创下了从世锦赛B组降到C组的“史上最差成绩”。中国女冰此前的最好成绩是长野冬奥会的第四名。但是,我们却无法苛责这些姑娘。

  孙锐是本届冬运会哈尔滨队的队长,30岁的她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学业受影响,还有颈椎病、膝盖劳损等伤病。“2005年打球时肩胛骨骨折,需要休养半年,当时队里人手不足,只养了半个月就又去比赛,结果愈合不好,现在还能看到凸出的骨头,如今我就是阴天下雨的"天气预报"。”孙锐说,“我打了25年的冰球,青春都献给了它,以后也会为冰球继续付出。”

  然而,满腔热忱却化不开“冰球之冷”。随国家队去芬兰、加拿大的俱乐部交流的孙锐曾深受刺激,“到了那才明白什么是冰球文化,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冰球明星。”她说。回到国内看到女子冰球萎靡不振、少人问津,自己的一腔热血又凉了。如今,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可奈何的“冰冷尴尬”。

  骆雷告诉记者,由于训练强度大,许多队员为了训练都不得不放弃学业,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打球没出路,都想让孩子放弃,这使原本就少得可怜的选材基础变得更加薄弱。人才断档不是危言耸听,国家队只能从极少的中专学校和业余俱乐部选人。

  谁能承诺她们一个未来?

  本届冬运会赛场上,不少女冰姑娘告诉记者,相比过去,国家近年来对女冰的支持已经很多了。训练条件不断升级,不仅每年安排两个月的海外集训,还请来俄罗斯等国的外籍教练执教。但是,与冰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国外的医疗团队不仅有专门的队医、急救人员,还配有专门的按摩师,我们全队只有一个队医,更没有专门的按摩师。”曾获“亚洲第一冰球后卫”荣誉的齐雪婷说,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冰球馆力量训练房里有一个冰池子,大家都没见过。后来才知道,是国外运动员肌肉拉伤后进行冰敷治疗的地方,而国内最多是到游泳池里冷敷。

  看得到的差距令人担忧,看不见的差距更为可怕。已经从国家队退役回哈尔滨队的齐雪婷正在等待地方安置,她说,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不能打冰球了,我们怎么办?”作为集体项目,冰球投入多,培养人才周期长,成绩难出,退役安置成为不少队员的“心伤”。

  即便如此,这些姑娘们还是选择无悔地坚持着。“这么多年亲戚朋友都劝我早点找个"正事",稳稳当当干些其他工作;但我舍不得冰场,代表国家站在赛场上的那一刻,我是自豪的,哪怕没有明天!”石瑶说,她现在最想的还是如何打好接下来的世锦赛和冬奥会资格赛。

  4年前,这些没有工资、没有“身份”的姑娘们用伤病累累的弱小身躯撑起了中国女子冰球的一片天;4年后,我们是否还忍心看着她们耗尽青春赌明天,谁来拯救可敬的她们?

  (据新华社长春1月11日电 )

  短 评

  功利体育害人不浅

  一群可敬可爱的姑娘,一个没有明天的项目。中国女子冰球的窘境,正可折射功利体育之害。

  不要幻想时间可以解决中国女子冰球所遭遇的生存危机。只要功利体育依然大行其道,类似女子冰球这样的集体项目想要改变生存状况便依旧遥遥无期。

  为什么国际上很受追捧的热门项目,到了国内就变成了半死不活的冷门项目?为什么国际冰球明星受人尊崇,而国内球员却在为延续冰球梦苦苦挣扎?是功利体育让热门项目变成了濒危项目,是功利体育让打冰球的人遭遇少人问津的“冰冷尴尬”。

  作为集体项目,冰球投入多,培养人才周期长,却又难出成绩……仅此一个理由,便让投入更少、周期更短、更容易出成绩的项目成为“香饽饽”,而无人考虑这样的发展路径是否“剑走偏锋”,更无人顾及国际主流项目在中国从此沦为不尴不尬的项目。

  冰球姑娘的困境或许依然无法打动发展功利体育那颗“冰冷的心”,但当深受大众喜爱的三大球和基础大项的没落终于让人们感到愤怒的时候,相信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对于中国冰雪运动乃至中国体育来说,我们走“捷径”取得了很多成绩,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或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当走“捷径”逐渐演化为功利体育且流毒日深之后,改变也就成为必然。

  但愿,四年之后再谈女子冰球话题,不至于如此沉重。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正坤)
  • 分享到:
 我来为新闻纠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