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投入与定位相悖
正是没有中长期发展规划,所以在2009年夺得首冠后,冠军成绩似乎成了俱乐部的包袱,球队每年都得力争通过打进亚冠,来回报中信银行、中信证券等中信集团内其他二级公司对国安俱乐部的输血式投入。一旦国安队成绩不佳,俱乐部就很难向中信集团开口,这种情形已完全不适应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中超大投入的新态势。而这种既无中长期发展规划,又要年年要成绩的管理模式,完全不符合体育竞技的周期性规律。特别是足球领域,一支队伍从组建到成熟,再到周期结束,大约在10年左右。1998年杨璞、徐云龙进队,到2009年国安队夺冠就是这个规律的显示,而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国安队伍老化严重,新老交替矛盾突出,这个问题非帕切科所能逆转,而是俱乐部的责任。
更新血液与球队成绩是不是一定存在矛盾?答案是否定的,在职业联赛中,俱乐部各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也面临不同的结果。国外如年年喊争冠的皇马、米兰的发展模式,是通过大投入买球星,解决球队新老交替的问题;阿森纳是将自身造血机制与成绩相辅相成,通过球员的经营,为投资人减少投入,甚至盈利,但俱乐部董事会不要求阿森纳年年夺冠;其三是占据各个职业联赛近半数的中小俱乐部,他们的经营目标多半是培养新人,通过出卖球星维持俱乐部的生存。
以人为镜,国安俱乐部该选择怎样的定位?从前些年的投入看,国安绝不属于皇马和米兰烧钱型,而是投入与产出性价比较高的经济型。果真如此,国安俱乐部又被上面要求年年出成绩,“永远争第一”,岂能不出现近3年老将被透支,新人被压制的困局呢?如此投入与产出的定位相悖,必然拖累球队的新老交替进程,进而也拖住了俱乐部职业化的进程,导致不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比如主教练拿到了联赛的亚军和季军,最终却还是要走人;梯队培养出了球星黄博文、杨昊,却偏偏因不懂球员运作规律,让其自由转会到中超最富有的俱乐部,为他人做了嫁衣;水货外援年年有,却很难吃一堑后长出一智,相反相似的一幕前赴后继地上演;年轻球员离开国安,投靠别家后居然晋升为国脚;踢不动的老球员成功续约,有潜能的年轻人却打不上比赛……国安俱乐部在2009年夺冠之后,没能借这股东风乘势而上,在职业化进程上迈出坚实的一步,除了充满争议的网上售票外,国安俱乐部职业化的深化改革几乎是原地踏步,而中超的大趋势是不进必退,这样的国安队怎不叫人纠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