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之殇
陈杰的悲剧给人的启示是沉痛而又全方位的,对于长跑这项人类已经喜欢了几千年的运动,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由于近年来长跑猝死事件的不断发生,为了避免风险,有的高校甚至取消了校运动会的长跑项目。在一些运动健将看来,外界尤其是大中学校对长跑运动的简单逃避,未尝不是悲剧发生的一个潜在原因。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宣布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西安、南京多所高校也取消了上述两个长跑项目,对于学生体质下降的争论也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即使在没有取消中长跑项目的高校,校运会成绩也在逐年下滑,有的纪录甚至十余年都没有人打破,中国大学生为何越来越跑不动了?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合肥工业大学秋季运动会上,校体育部主任邓玉面对长跑运动员的成绩多少有些失落,“这两年的运动会长跑成绩没什么变化,都要落后校运会纪录一两分钟,听起来不多,但是跑起来就是落后了一圈。”邓玉带的学生曾经打破过大运会女子3000米的纪录,不过那也是8年前的事了;而男子5000米的纪录,竟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尽管学校出台了各种激励措施,但是校运会的长跑纪录似乎依然无法触碰。
从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角度来说,耐力是基本素质;从健康方面来说,心肺机能的重要性毋庸多言,这些正是可以通过长跑锻炼提高的,但是现在大学生的长跑能力的确在下降,主要是中小学时期对体育锻炼的忽视,以至于基础太差。上海体育学院老师陈国强认为取消长跑不应对高校求全责备,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并非是在大学产生,中国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体育锻炼的缺乏,早已为将来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到大学之后只不过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而已。
“以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很盛行的春季5000米或者10000米这样的公路越野赛几乎绝迹,其实这些长跑比赛是马拉松比赛的一个有力辅助。”首届青岛市马拉松比赛冠军陈建平说,现在的孩子参加长跑的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体质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有一次我做志愿者,跟我共事的两个超过一米八的孩子连个大桶饮用水都扛不动,说起来都有点可笑。”与很多人谈长跑色变不同,他认为,全社会都应该重新重视长跑,大学可能是一个人一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最后机会,工作之后的忙碌和压力让人很难再有健身锻炼的心思,锻炼当然不止长跑一种方式,但是形成长跑的意识却是十分重要的。
另一种规避风险的方法更加简单易行,那就是对于体育常识的普及。有专家表示,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常识的匮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只教怎么跑,从来不说什么时候不应该跑。如果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放弃,也就不会发生这么多遗憾了。从大的方面来讲,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则是任何一项体育赛事规避风险的前提。这意味着赛事组织的严密、科技成果的利用,以及安全意识的提高。
马拉松没有错,但只有明明白白、轻轻松松地跑起来,这项运动才能摆脱阴影,回到健康的原点。
对于热爱体育、热爱马拉松的中国大学生而言,光有热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像马拉松这样的运动,并不是谁想跑都能跑的。当然,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来说,坚持和执著永远是高尚的,可是没有任何一项运动需要以安全甚至生命为代价去诠释和坚持。
放眼中国的体育教育,现在正走到这个“学生怕、家长怕、学校怕”尴尬节骨眼上,面临的问题似乎是一连串的。有专家表示,体育教育陷入如此窘境,首先就是因为常识教育的缺乏。近几年,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为了打造“体育名片”,纷纷举办马拉松赛,可是相比较于组织完备的国外马拉松赛,我们的一些马拉松还处于初级阶段。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事赛事运营工作的李蔚认为,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显然功不可没,这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许可以让人们窥见一斑,“比如发达国家的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都配备自动除颤器(AED),这个如笔记本大小的小盒子能够对突发心脏病人第一时间进行自动除颤;AED在一些高风险体育比赛也会应用。这些强制性的配置甚至都写进了他们的某些法规。”
在即将举行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有关方面加大了运动员安全比赛要领宣传,以及医疗救护方面的力度。关于“马拉松之殇”的解答,还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全国体育、教育和卫生系统的足够重视,并从科学指导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努力。
[上一页] [1] [2]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