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第80期
时间:5月25日、26日
地点:上海金山体育场及酒店
摄影:特约记者凌云
十年磨一剑。1999年,33岁的高洪波成为中国顶级联赛最年轻的教练,2009年,43岁的高洪波成为中国国家队最年轻的主帅。
十年之间,高洪波完成了他预期的蜕变,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控中。
金山,一定是高洪波记忆中幸福的圣地。
2007年11月17日,他头顶着最佳教练的光环,率长春亚泰在这里捧起火神杯,个人荣誉达到巅峰。
2009年5月25日,身份转换,那颗“高”傲的心始终不变。新国足在金山竖起高字大旗,2014年巴西,是梦的终点。而金山,则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经过一年多的休整,本报精品访谈栏目《面对面》重装上阵,今天就带您和国足新帅高洪波“面对面”。
A刚上路
从不对自己说满意
25日的雨中,高洪波完成作为国足主帅的“首训”。
记者:恭喜你高导,终于成为国家队主教练。25日,你第一次以国家队主帅身份和国脚们见面,在见面会议上都说了什么?
高洪波:首先是欢迎和感谢大家,还告诉所有球员,未来日子我们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努力放在第一位,好的态度会让我们进步加速。
记者:作为国家队主教练,对这两天的工作是否满意?
高洪波: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对自己说满意。没有工作是完美的,能做的就是不断去完善,去改进。
记者:记得在长春时你说过,最大的梦想就是带领国家队征战世界杯,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多少?
高洪波:刚上路吧。这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去。首先国家队的第一个任务是亚洲杯出线,之后就是完善球队,再后冲击2014年世界杯。对我们来说很艰苦,要面临很多亚洲强队,最后就是在世界杯上展示中国足球。
B向前看
在亚泰的辉煌
和不快都过去了
第二次与高洪波碰面,是球队刚刚开完早会,高洪波最后一个从会议室出来,这一次手中没有带电脑。
记者:离开亚泰后,一年多时间没有你的消息,在做些什么?
高洪波:主要是陪家人,做职业教练这么多年,很难有这样的空闲。利用这段时间,可以静静地想很多事情,多看看书,多学习。
记者:当年在亚泰有过夺冠时的辉煌,也有过离开时的不快,怎么看待这段经历?
高洪波:都已经过去了,人要向前看。
记者:成为国足主帅,将用什么方式管理球员?
高洪波:我一直主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要开诚布公,有交流和沟通。
记者:新一期国家队名单似乎有些争议,亚泰只有一人入选。
高洪波:现在国家队是磨合阶段,首期名单都是最近联赛中表现出色的球员,大家也看到了。我还是那句话,国家队没有大牌小牌,只要状态好,谁都有机会。本赛季曹添堡进步很大,打进6个关键进球,这是有说服力的。
C心态好
“三连败也没有关系”
高洪波现在带国家队与当初带亚泰很相似,他只是在场地上静静地注视着,真正带队训练的人由阿里·肖换成国足助教傅博。
记者:率亚泰夺冠那个赛季,外籍助手阿里·肖是你的良师益友,对你帮助很大,为什么没把他请到国家队?
高洪波:他的确在理念和宏观上帮助了我,现在国家队教练组虽然只有三个人,但每个教练都很努力,日常的训练会由傅博和区导带,我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身份去看。
记者:当年就知道你喜欢用笔记本电脑来武装自己,大家都说你是个科研派的教头。
高洪波:电脑主要是用来建数据库,监控球员的身体情况以及训练效果,这样就能保证球员不会在状态上出现大的波动,发现情况可以迅速在训练中进行调整。
记者:国足先后热身德国、沙特和伊朗,这三个对手实力都很强,外界有这样的说法,高洪波的开局可能要遭遇三连败。
高洪波:(淡淡地笑了)现在国家队刚刚组建,比赛胜负不是关键,我们教练组是要通过比赛来了解队员,即便三连败也没有关系。只有经历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德式战车”今天驶入上海滩
5月29日,高洪波的国足处子秀会不会在上海滩上演奇迹?昨天,德国国家队官员及工作人员抵达上海。今天,德国国脚大部队也将杀来上海滩。波多尔斯基、施魏因施泰格、拉姆等2006年世界杯季军成员领衔,新科德甲冠军沃尔夫斯堡的根特纳和舍费尔压阵。另外,德国足坛两位传奇人物更让人期待,他们是以德国国家队大使身份来华的传奇门将卡恩和德国队领队、“空霸”比埃尔霍夫。
手记
“这不是我们长春的记者吗!”
现在看来,很难说是长春亚泰成就了高洪波,还是高洪波成就了长春亚泰。但,长春是高洪波不能抹去的记忆。
2007年到2008年7月,高洪波在长春执教期间,与记者相处融洽。他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一个足球教练捧着笔记本电脑,里面记录每一位队员的血色素之类的东西。如果不认识高洪波,肯定会以为他是一位科研人士。
高洪波从长春下课后,一年多时间里,记者没再见过他。25日在金山体育场的酒店中,高洪波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我,微笑着握手并大声地说,“哎呦,这不是我们长春的记者吗!”
我们长春?看来在少帅的记忆中,已经将长春当成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国家队高导是太忙太忙了,难得坐下来说话。第二次遇到他依然是刚刚开完会。也许是由于相熟的关系,高导总能和记者唠上一会儿,但他说得更多的还是“抱歉,我要走了”。
本组稿件本报特派上海金山记者郭雍皓
(责任编辑:张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