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恒
被越来越多的一流棋手舍弃、逐渐不为棋迷以及媒体所关注的全国个人赛,今天仍以“中国特色”活着,“活”得自成传统,别有风雅。尽管那个个人赛一赛独尊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尽管那个个人赛冠军即全国“统帅”的时代已成历史,但历史毕竟鲜活地“活”在我们眼前,追忆那个历史时代,寻迹那个时代的坐标,自然而然。
南刘北过
“南刘”刘棣怀,“北过”过惕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两人一时瑜亮,为世人所仰慕。
刘棣怀(1897—1979),安徽桐城人,早年在北京居住,常与各种流派棋手对弈。辛亥革命后,刘棣怀技艺更加全面,逐步形成了力战制胜,凶悍泼辣的棋风,人称“刘大将”。过惕生(1907—1989),安徽歙县人。青少年时期,由于皖南多围棋高手名家,过惕生常与之对弈,棋力日益精进。过惕生于1932年与人一道创办上海围棋社,在当时对推动围棋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论名气,年长10岁的刘大将在过先生之上,两人之间的胜负也是刘大将稍占优势。
新中国第一届正式的围棋比赛于1957年举办,当时名称为“全国棋类锦标赛”,包括围棋和中国象棋两项。这个诞生个人围棋冠军的比赛逐渐成为传统赛事,延续下来,即是“全国围棋个人赛”。
1957年的首届个人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参赛单位是国内各个大城市,参赛棋手有的是推荐出来的,有的是选拔产生的,总体来说代表了当时全国各地的最高水平。当年10月20日至30日,各地棋手在沈阳、西安、武汉和上海四个赛区打预选赛,录取前两名(上海赛区三名)参加决赛。九名选手于11月7日至17日在上海进行决赛,经过八轮角逐,北京过惕生以7胜1负夺魁,亚军为南京陈嘉谋,成绩是6胜2负。夺标呼声很高的刘棣怀也只输了两盘棋,但因负于陈嘉谋而屈居第三。
从1957年到1962年,共举行了5届全国个人赛,过惕生于1957、1962年两度称雄,刘棣怀蝉联1958、1959年冠军,1960年冠军被黄永吉夺走。“南刘北过”主导着个人赛初期,同时翻开了了新中国围棋史的开篇。
1957年个人赛,过、刘之战被认为代表那个时代的最高围棋水平。“南刘北过”的棋风迥然不同,“南刘”刚硬,“北过”柔软。本局以白胜半子终局,但执白的刘大将终究未能阻止过惕生先生在首届全国个人赛上挂冠而去。
超越自我
进入60年代,新中国培养的一批年轻棋手崛起,陈祖德、吴淞笙、王汝南等人在与老一辈棋手的较量中呈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1960年的第四届全国个人赛,16岁的陈祖德战胜了“南刘北过”,但也因为太年轻,他随后分别败给了黄永吉、竺源芷和王幼宸三人。非常巧,每盘都输一子,三盘的总和才三子。这年陈毅元帅出席了个人赛的闭幕式,元帅亲手将一块铜质奖章挂在少年陈祖德的脖子上,笑呵呵地说:“得了第三,很不错嘛。”
三天后,《体育报》发表一篇题为《开展棋类活动,提高棋艺水平》的社论,这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关于提倡棋类活动的社论文章,这篇社论的发表与1960年棋类锦标赛的影响息息相关。
1962年在安徽合肥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个人赛是中国围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大赛期间宣布了中国围棋协会成立,陈毅元帅亲任名誉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李梦华任主席。根据这次比赛的成绩,中国第一次实行段位制,43名棋手获得了初段至五段的称号。这年18岁的陈祖德在关键之战中执白中盘负于前辈棋手过惕生,屈居亚军。连续两次在大赛中经历刻骨铭心的失败,终促陈祖德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
时过两年,杭州华侨饭店迎来了第六届全国个人赛。这是一次老少咸集的围棋盛会,陈祖德以仅负一局的佳绩夺冠。吴淞笙、沈果孙分列第二、三名。“南刘北过”虽参与角逐,但已无力争锋。1966年的第七届全国个人赛,陈祖德更是以20局全胜的斐然战绩夺魁。他率先创新使用的着重占大场加快速度的布局,被中国棋手竞相仿效使用,即成著名的“中国流”布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无情地迫使全国个人赛停办八年,1974年前后,出于对日本围棋交往的需要,围棋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年在成都举行了第八届全国个人赛,在对日交流中得到锻炼的陈祖德无人能敌,时隔八年重夺全国冠军。
陈祖德对中国古代围棋涉猎颇广,从中吸取滋养,并部分继承了古代围棋强战的风格。本局陈祖德执黑以对角星开局,终以力战取胜对手吴淞笙。
“旋风”突飚
“坐在我对面的陈祖德久久地注视着棋秤,然后轻轻地揪下按钮,停止了比赛计时钟的走动——这是棋手认输的表示。我顿时感到狂喜的热流迅速地涌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强作镇定地向他颌首致意。由于激动,当我在裁判员递过来的对局纪录上签名时,手颤抖得怎么也无法把字写工整。离座之际,连腿都发软了……”
以上是聂卫平棋圣在自传中回忆自己1975年战胜陈祖德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其实正从侧面反映出当年陈祖德的强大。但聂卫平到底是聂卫平,凭着一股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劲儿,他在棋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至创造无人能及的辉煌。
1975年还是“四人帮”一伙猖狂篡党夺权的年头,其黑手也伸向了围棋事业。这年,陈祖德、聂卫平、王汝南等六位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年轻棋手上书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挽救围棋事业于风雨飘摇之际。1975年的围棋个人赛作为第三届全运会的一个项目得以举行。在上海经过预赛后,12名棋手闯入在北京市少年宫进行的决赛。决赛分组进行到最后,由聂卫平与王汝南争夺冠军。局势几经反复,最后形成了极细微的局面,正常收官,聂卫平要输一点点,可王汝南最终出了一个小漏洞,聂卫平险胜四分之一子。本局即打开了聂卫平夺冠的大门,自1975年到1979年,聂卫平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优秀棋手们的挑战,把全国个人赛冠军的桂冠死死地抓在手中。在国家围棋集训队的内部训练赛中,他也创造过23连胜的出色纪录;对日比赛,亦有突出表现。“聂旋风”席卷天下。
马刘并起
80年代初,以马晓春、刘小光为代表的一代棋手崭露头角。1980年的全国个人赛,刘、马分获冠、亚军,微微撼动了聂卫平的棋坛霸主地位。马晓春九岁开始学棋,十九岁即升为九段,能将火车时刻表过目不忘的他被视为不世出的天才,其飘逸轻灵的棋风独树一帜,后被称为:“妖刀”。比马晓春大两岁的刘小光13岁才学棋,他对围棋喜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其直线攻击的棋风与马的轻灵飘逸形成鲜明对照。马、刘两人以独特的个性给中国棋坛带来虎虎生气。
1980年全国个人赛采用了“联赛”的形式。联赛的预赛即是团体赛,同时录取前48名棋手,分属甲乙丙丁四组,然后于下半年再进行联赛的升降,并确定当年的优胜名次。在安徽屯溪赛完第一阶段比赛后,8月底在四川乐山进行了48人参加的分组赛。除了决出个人前六名外,比赛还根据棋手成绩的优劣,每组升降三人。刘小光在此次比赛中异军突起,一路斩关夺隘,以9胜2负提前夺冠。马晓春在最后一轮战胜刘小光,夺得亚军。
翌年个人赛同团体赛分离而独自在温州举行,冠军争夺战最后在聂、马之间进行。聂卫平在经历1980年“兵败乐山”之后,这年第五次夺取全国个人赛冠军。而连续两次屈居亚军的马晓春在1982年终于圆了自己的冠军梦。1982年个人赛后,紧接着举行了建国后我国首次升段比赛。
80年代中期,随着中日围棋擂台火爆神州大地,聂卫平逐渐淡出了全国个人赛,而投入到更大更精彩的舞台。直至90年代初期,个人赛的舞台由马晓春、刘小光、俞斌、曹大元、张文东等60年代出生的一批棋手主宰,其中,马晓春五次夺冠,刘小光两次问鼎。俞斌在个人赛中六次屈居亚军,落得一顶“万年老二”的帽子。
1980年的全国个人赛,马、刘一度并驾齐驱。随着马晓春的连连失手和刘小光的连战连捷,最后一轮两人相遇时,胜负已不影响刘小光夺魁。仅至113手,黑方马晓春取得中盘胜,并夺得比赛亚军。
龙争虎斗
1990年的个人赛冠军是刘小光,1991年是马晓春。到此时,随着中国围棋职业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商业头衔赛的推出,个人赛的影响已是日渐式微。之后,越来越多的明星棋手远离个人赛,使得这个曾经是国内“至尊”的比赛更像平常练兵的训练赛。尽管如此,1992年小龙辈棋手的大哥邵炜刚在个人赛上一举登顶,被棋界视作是小龙们全面崛起的一个标志。1995年常昊夺取个人赛冠军后,“年长”的棋手再也没有染指这项传统赛事的桂冠。
1998年年仅16岁的“小虎”邱峻将个人赛桂冠揽入怀中羞怯地笑了,局外人之所以惊叹其过小的年纪,毕竟——这个比赛冠军的分量还是足够重的。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中国围棋在龙虎辈棋手争锋的过程中行进,“不起眼”的个人赛仍是这个新的历史进程的缩影。
已历经近半个世纪风雨的个人赛——中国围棋最忠实的历史见证者。
(本文特别感谢王汝南院长提供帮助!)
附:历届个人赛冠亚军名单
01 1957 过惕生 陈嘉谋
02 1958 刘棣怀 王幼宸
03 1959 刘棣怀 过惕生
04 1960 黄永吉 王幼宸
05 1962 过惕生 陈祖德
06 1964 陈祖德 吴淞笙
07 1966 陈祖德 吴淞笙
08 1974 陈祖德 曹志林
09 1975 聂卫平 王汝南
10 1977 聂卫平 曹志林
11 1978 聂卫平 陈祖德
12 1979 聂卫平 华以刚
13 1980 刘小光 马晓春
14 1981 聂卫平 马晓春
15 1982 马晓春 邵震中
16 1983 聂卫平 邵震中
17 1984 马晓春 聂卫平
18 1985 方天丰 马晓春
19 1986 马晓春 邵震中
20 1987 马晓春 梁伟棠
21 1988 钱宇平 刘小光
22 1989 汪见虹 江铸久
23 1990 刘小光 钱宇平
24 1991 马晓春 俞 斌
25 1992 邵炜刚 张文东
26 1993 张文东 俞 斌
27 1994 曹大元 俞 斌
28 1995 常 昊 俞 斌
29 1996 周鹤洋 俞 斌
30 1997 丁 伟 邵炜刚
31 1998 邱 峻 俞 斌
32 1999 周鹤洋 丁 伟
33 2000 罗洗河 邵炜刚
34 2001 孔 杰 周鹤洋
35 2002 谢 赫 彭 荃
36 2003 孔 杰 彭 荃
37 2004 邱 峻 李 喆
(《围棋报》独家合作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南刘北”,共找到26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