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聆听东单第一代篮球人故事:为保卫祖国而打球

2009年09月09日10:3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体育天地·MVP

  《体育天地·MVP》记者陈凯

  东单

  这是关于东单的故事,关于篮球的传奇。

  这里有属于篮球人自己的独特文化,那是几代篮球人追逐梦想的激情;这里有不可复制的传奇,那是篮球人把梦想照进现实的过程;这里有篮球的原生态,那是多少篮球爱好者日复一日地倾注自己对于篮球的热爱......

  就让我们带你翻开东单的历史画卷,让我们一起重温东单这片中国的篮球圣地那悠远的历史和一幕幕经典的传奇,还有那你我都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最原生态的篮球生活。

让我们一起铭刻东单的辉煌。

  b2-3

  《体育天地·MVP》记者周博

  翻阅东单 首页20年

  ——聆听东单第一代篮球人故事

  本报记者周博报道 1958年以前的东单只是一块黄土地,没有什么新奇的,但是正是因为人们喜欢在这里运动,才促使了东单球场的建立,热爱运动的人们自发地赋予了这片土地运动的意义。东单球场的建立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这片“东大地”因为人们无意间的聚集,却成为了如今北京人运动的集聚场所。

  站在东单体育中心球场,仿佛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51年前人们对运动的热情才应运而生的,也正是人们对于运动的热情才给予了这片土地无限的体育气息。这里的体育设施不断翻新,在东单这片寸土寸金的地方,东单体育场用它特有的运动氛围彰显着自己的价值。随着岁月变迁,东单人不断的赋予它新的意义。

  东单的篮球故事,让这片场地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篮球场成为了六七十年代动荡岁月的避风港,也成就了第一代东单篮球人。

  六七十年代,文革中的东单人口述:孙保生

  1964年,我第一次听说东单球场,这里也是东城区体校训练的地方。那里一共有六块整场,篮球场的南边是足球场,这和现在东单的格局差不多。足球场西边是排球场,东边有一片树林,在那里可以打兵乓球。最初的东单篮球场没有现在那些先进的设备,更没有什么楼,就是一片空场地,有12个篮球架子而已。

  但是这样的一片场地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进来打球的,作为东城体校的训练基地,上午的时间是专业队训练,下午才对公众开放,我们这些喜欢篮球的人经常看着他们训练直到结束,然后就能轮到我们进去打球了。不用花钱,只要在门口压上工作证或者学生证就可以了。每周日体校不训练,所以周日全天都可以进来打球。

  黄土地的诱惑

  六七十年代,在东单打球的人还是普通大众为主,干什么的都有,工人、干部、老师还有我这样的学生,这里是全北京篮球的聚点。西单当时也有片球场,就在西单十字路口的东北角上,现在已经是中国银行了。那里也有人打球,不过人气始终比不了东单,水平也差了不少。我们去过几次就不去了,在那里打球没什么太大意思。

  东单球场的地是黄土地,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在土地上打球很脏,也很滑。不过我当时的感觉并不是这样的。其实在黄土地上打球比在沥青地上打球舒服多了,并没有人们想象中打起球来满天都是土的场景。当时有专门的人来维护东单的球场,每天打球之前都要洒水,土地是由黄土和白灰混合铺成的。当时北京还有一些球场,西单、北海、朝阳等等,都是黄土地的。只要有人精心的维护场地,在黄土地上打球一点都不脏。不过以后的球场都改成了沥青地,可能是为了节约维护场地的成本。但是沥青地弹性太差,而且摔一下就掉一层皮,我觉得比黄土地差远了。

  在东单,我们经常半场3打3或4打4。有时候,对面打半场的人喊我们“打不打全场的?”我们也时常答应人家,改全场5打5。一起打球的有固定的一拨人,经常在一起,熟悉而且默契。所以打什么样的对手都不怕。在六十年代我们就已经开始玩接拨了,每局都是5个球,输的下。都说七十年代美国发明了半场斗牛。其实我们六十年代就开始这么玩了。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发明新东西的快感,就是觉得人太多了,不接拨打也没别的辙。

  为保卫祖国打球

  在我的印象中,那个时候打球的人太多了。七十年代之前,全社会参与到体育运动的人比现在还要多。1952年毛主席的一句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让所有人都真心自愿地加入到了体育运动中来,篮球和足球最后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两个项目。大家似乎都觉得,只有把身体锻炼好了,才能保护祖国。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人们更觉得要听毛主席的话。我当时打篮球的想法很单纯,就是为了锻炼身体保护祖国。但是这样单纯的想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着,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始终不变的是我们这拨人对篮球的热情,东单就成了承载我们篮球梦想的舞台。

  这可能也和当时单调的业余生活有关系,我们一腔热血都投入在了篮球上。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想打好篮球。那个时候比较穷,但这也让人更加专注只干一件事。后来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了,参与到篮球运动的人仿佛没有当时的人多了,我是这么感觉的。也可能是我在岁数大了之后,远离了街头球场,也远离了东单。

  东单球场的救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过这场政治运动并没有给我们这些长期驻留在东单球场的人带来什么影响。东单的篮球场上依旧是人满为患,球场上的一切仿佛与整个社会环境隔离开来,或许是因为人们在思想上想远离社会上的纷纷扰扰才来打球吧。

  在文革时期,在东单打球的人比原来更多。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十年中,我们这帮热爱篮球的东单人继续沉浸在球场中。这场运动不但没有打乱这里的篮球氛围,反而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打球。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我们就整天泡在这里。其实,你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就是想做也做不了。

  在东单球场上,人们没有当时那种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不管你是什么成分的家庭,都可以加入进来。高干子弟、资产阶级、小手工业者也都在我们打球的队伍中。在那个时代,只有在篮球场上才能感受到无差别的平等。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球场让很多人能感受到自由,或许在他们打球的瞬间,忘掉了遭受的所有。一起打球的人关系很好,我们只讨论篮球上的事,其他的基本上也不谈。

  当时家里人也愿意我整天在球场上泡着,不让我们加入各派组织。也可以说,当时东单是一个可以救赎人们的地方,这里只有篮球,仿佛是乱世中的桃源。

  

  背景

  1958年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国家体委提出的“体育运动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大力普及体育运动,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同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10年规划的报告。批语中指出:“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体育运动的方针是“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地创造新纪录”。从1958年开始,体育运动开始大面积普及。篮球运动也不例外,成为了最受民众欢迎的体育项目。

  东单球场于1958年建立,正是国家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时期。所以说东单从一开始的人气旺盛和国家政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粉丝带着马扎跟我们口述:孙保生

  

  当时打球没有街球的概念,我们打的是竞技篮球,每个人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后有机会去打专业队。所以我们开始不断的约比赛。东单是我们的聚点,我们在这里训练、磨合战术。然后觉得自己练的差不多了,就到处找比赛打。当时我们最喜欢的对手就是各个大工厂的球队。他们实力不俗,打比赛对我们有帮助。更何况和工厂队打完比赛,我们可以免费洗澡,还能喝上工厂自己制作的冰镇汽水,这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了。这样的比赛对我们的诱惑性特别大。

  我们这支从东单球场走出来的队伍,也会被“粉丝”追随。我们去哪打球,他们也带着马扎跟着我们,现在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可惜的是当时我们也没给自己起一个响亮的队名,和别人都说自己的“东单联队”。很多队员都有外号,给我起的外号叫“东单艺人”,是夸我的传球好和组织进攻好。其他队友有叫“大皮鞋”的,什么外号都有。很多和我们打球的人叫我们“球痞子”,这在当时也不算是诋毁的叫法,不过是想形容我们打球很贼。所以有人这么叫,我们也都答应着。

  东单第一队

  孙保生和他在东单的队友们自发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球队,不过他笑称自己当时没有给球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只是以“东单联队”自居。

  或许“东单联队”在当时的孙保生眼里并不算个队名,但是放到今天,又有哪支民间球队敢自称“东单联队”?在东单这片卧虎藏龙的地方,每天都上演着球队之间的PK,没有哪一支能保证永远胜利。即使是吴悠的CL,在东单也不敢称的上第一队。为了纪念这些老一辈的街头篮球人,我们将东单第一队的称号赋予他们。

  蹬单车打客场

  在东单打球是我们这代篮球人最快乐的事,那时候没有经营理念,管理团队。我们只想把球队带出去,和更强的队伍打球,提高自己。所以我们自发地将一起打球的朋友组织在一起,大家凑钱买队服。我记得当时有个篮球服的牌子叫“白玫瑰”,特别不错。但是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些玫瑰之类的名字是被划为封资修的范畴。我们就改买了一套天蓝色的队服,当时是8元。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我们那个时候一共也挣不了多少钱。然后我们自己把号码印在上面,号码都是自己做的,让裁缝缝上背心,缝一件只要3分钱。蓝色的队服配上白色的号码,特别漂亮。

  “东单联队”打球一般都是打“客场”,一星期能打上4、5场,经常连续打好几天,现在叫“背靠背”。当时也没有汽车,所以不论去哪比赛,我们都只能骑自行车过去。通县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那里球队的水平很强。晚上7点的比赛,我们下午2点就出发,蹬2个小时左右车,到了场地吃饭、休息2个小时,到了比赛的点我们就开始打。这在现在听起来是挺疯狂的一件事,在当时我们这样的跑“客场”都习以为常了。有时候人家会派个卡车来接我们,这样的待遇让我们觉得自己都成明星了,美得不得了!比赛都是练习赛,所有开销都要我们自己掏钱。“东单联队”跑这样的比赛持续了3年,直到一位叫陈宝玉的教练把我们全部收纳到朝阳体校。

  招安“东单联队”

  我们这支从东单球场走出来的队伍一直在坚持着训练、比赛。虽然都是自发的,没有教练也没有经费。我们因为陈宝玉加入了朝阳体校,我们都笑称自己被“招安”了。从游击队一样的比赛模式,到现在成了体校的正规军。1968年,“东单联队”的人都觉得自己找到组织了,起码再也不用自己掏钱买队服了,也有了固定的场地练球,而且还能洗澡。

  进入朝阳体校,也就等于告别了东单这片场地。但是我们都知道,正是因为在东单球场上的执着才有了今天。那些在东单的磨练已经永远的刻在了我们的心中,很难磨灭。“东单联队”队员的人品也是能被全部吸收的主要原因,大家都是实在人,能说到一起。人品有问题的人,我们是绝对不会让他加入“东单联队”的。就是这样,我们从东单球场搬到永安里的朝阳体校训练了。

  朝阳体校的经历很短,到了1970年就结束了,军代表接管朝阳体委,我们这支从东单过来的球队没能再继续训练下去,我们后来就解散了。70年代后期,北京工人队成立,我又加入了。

  我们的教练叫范政涛,直到现在我还感谢他,是他的出现让我们对篮球有了新的理解。范指在那个时候就和我们说美国NBA,我们都和听天书似的。一直觉得他在海外有亲戚或者朋友,不然他不可能知道这么多。他带着我们练全场紧逼,这在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防守,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没什么球队会用。所以只要我们用全场紧逼,对手肯定全傻眼。这套战术,在当时屡试不爽。凡是我们参加的比赛,基本上是胜多负少。想想那段日子,也觉得是挺辉煌的。在工人队,只要有我们的比赛都能卖出门票。当时是2毛钱一张,比赛前的1、2个小时肯定都能卖光了。

  岁月让我们告别球场

  1984年,北京工人队训练的地方文化宫,举行社会主义城乡改革展览,这个展览历时1年。工人队无处训练也就解散了,自此这些人也没有再回到一起,有些一起打球的人,在文革之后渐渐平反了。我们也越走越远,我曾经想过组织这些一起打球的队友,办个“东单再聚首”,回忆我们曾经走过的岁月,但是一直也没有成行。80年代,企业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企的经济效益开始下滑,渐渐的,企业篮球队也越来越少。

  我们这代街头篮球人开始老了,岁月让我们不得不告别球场,篮球是年轻人的运动。东单为我这一代人留下了太多的足迹。我们在那里成长,在那里寻找着未来。如今我已经不再去东单了,我太老了,不能和年轻人一起打球了。但是东单依然是那片自由的篮球场,这和东单建立之初是一样的。一代一代的东单人热爱着篮球,直到现在,步入未来。

  背景

  1966年到1968年,国家的专业队实施斗、批、散。当时的大环境就是要解散这些专业队,队员们不再参加专业的训练,直接下放到工厂和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企业篮球的发展,随着这些专业运动员的下放。企业篮球队也得到极大的推动,民间的篮球赛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像孙保生组织的“东单联队”以及以后的北京工人队才有更多的机会和企业、工厂约比赛。

  在文革后期,各地方部队开始招收有体育特长的兵源,篮球项目也在其中。“东单联队”中的一些球员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了部队,孙保生因为成分问题被部队拒绝。招收体育特长兵源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这些篮球人,避免了他们参与到上山下乡运动。

  

(责任编辑:雷霆)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