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冰球在中国曾风靡一时,但随后便迅速衰落。以足球为代表的大多数球类集体运动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职业化改革,而冰球却与这一方向渐行渐远:男队由过去的十几支队伍锐减到仅剩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队3支球队,女队也从近10支队伍减少到只剩哈尔滨队一支球队。如今,冰球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达到了“冰点”,破冰之旅愈发艰难。
2008年底,年轻的中国女子冰球队再次敲开了冬奥会的大门,使沉寂多年的冰球运动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没有观众,缺少资金,生存和发展的窘境使正处于“寒冬期”的中国女冰寄望于以一张冬奥会门票,换取广阔的发展空间。
“造血”功能近乎丧失
冰球强国美国和加拿大拥有几万名注册球员,北美冰球职业联赛每年组织近百场比赛,芬兰拥有甲、乙两级女冰联赛。相比之下,中国女冰的现状则黯淡许多。目前,国内注册的冰球运动员只有100多人,而水平较高、可供国家队挑选的运动员只有20多名,勉强能够满足冬奥会的参赛人数要求。
由于冰球人口少,缺少比赛队伍,女子冰球在国内很难找到对手,联赛更是遥不可及。联赛缺失不仅导致成绩滑坡,更阻碍了冰球运动的良性发展,使其自身的“造血”功能近乎丧失。
2004年的“黑色10秒钟”将中国女冰挡在了都灵冬奥会外,老队员相继转业,几经换帅,都与球队的“囊中羞涩”不无关系。“由于缺乏足够的后备人才,许多运动员都是从哈尔滨中专体校直接选拔出来的,没有经过地方专业队这个过渡阶段”,国家体育总局冬季管理中心冰球部部长于天德说,“她们中有些人还没有正式的‘身份’,工资也缺乏保障。”
缺少经济支撑,球队步履维艰。目前,国家队的20多名队员中,有三分之一没有固定工资。于天德表示,现在的状态虽然比低谷时期有所好转,但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冬奥会成破“冰”切口
这样一支队伍能跻身只有8个参赛名额的冬奥会,已经创造了奇迹。这张“入场券”对中国女冰来说,是机会,更是希望。
28岁的金凤铃是队中参加过2002年冬奥会的三名老队员之一。在她看来,打进冬奥会关乎女冰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走好这一步,就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年轻选手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轻松一点,更好一点。”
事实上,成功进军冬奥会的确为中国女冰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一些撤消了女子冰球队的城市已经将重新组队的计划提上日程,首支国家青年冰球队也于4个多月前成立,首批30名队员正在齐齐哈尔训练。这些无疑是中国女冰逐渐走出低谷的有利信号。于天德表示,下一步还将成立国家少年队,以加强冰球的后备力量培养,实现人才的三级输送。“我相信,如果成绩上去了,冰球在中国还是有市场的。”目前北京有几支小的冰球队,发展不错。他认为,以后要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培养。毕竟,喜爱的人多了,关注的人多了,冰球运动发展的根基才会牢固。
20日,中国女子冰球队将转战加拿大,进行冬奥会前的最后热身。对于球队中的有些人来说,本届冬奥会将是她们最后一次登上冬奥会的赛场,而对于更多的人,她们的比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