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体育新闻版日前刊登足球传统学校现状堪忧的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一定反响。近日记者又来到申花足校。在这个青少年通往职业球员更高一级的培养环节上,依然面临不少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中资金缺乏是最重要的一个,这也直接导致贫困人家的孩子踢不起球。
费用昂贵
申花足校训练组主任徐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足校维持正常的运营,每月需要近30万元。其中20万元是给教练和工作人员的开支,另外10万元用于水、电、煤等基本的运转费。“申花足校现在有80名员工,球员却只有60名,比工作人员还少。”无奈之下,学校只能靠提高学员的收费标准维持“生计”。
申花足校有3支队伍,大年龄组的学员每年最高收费约2.1万元,比上大学都贵,一般的家庭较难负担得起。U15的小队员收费相对较少,但也要10000多元。这样的收费标准吓退了不少“有天赋但家庭条件一般”的足球少年。
“好苗子,我们是真想留下啊!”徐主任长长叹了一口气。他举例,一名从平凉路第四小学招来的球员,确实有天赋,但孩子家庭条件较差,经过商量,学校给他的费用打了6折。即使这样,家里还是负担不起。练了一个阶段,孩子转到白洋淀足校。“那里便宜,一个月只需要500元。”眼见好苗子因为交不起费用留不下来,徐主任连称可惜。
队员流失
申花足校鼎盛时有400多名球员,训练时球场上到处是人,场面热闹极了。可现在,整个足校只有60名球员,窝在申花基地最里面两块训练场上,场面冷冷清清。“近来走了20来名学生,都是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徐主任介绍。
原来,这些孩子离开申花足校后,去了浙江绿城和陕西等队。“现在,申花足校基本上和申花队没什么关系,不是申花的梯队。可到了浙江和陕西,孩子们去了就进入梯队,吃住不用付钱,给家长减轻了不少负担。”
浙江绿城俱乐部很重视梯队建设,四处招兵买马。为了招揽优秀的年轻球员,俱乐部开出优惠条件,“如果孩子球踢得好,今后还可以去浙江大学或宁波大学读书。”不是每个孩子今后都能成为中超球员,给孩子读书的机会,就意味着为他们明天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所以徐主任理解出走孩子和家长的心情。
没钱比赛
多年前,申花足校和申花队的关系还算密切,每年足校代表申花队参加全国少年比赛,除了提供装备,申花一年给足校50万元作为比赛经费。有了这笔钱,足校一年可以带着几个年龄段的球队,到各地参加五六个全国性比赛。
可今年,申花足校只参加两个全国比赛。“比赛费用都是申花足校自己付的,拿到申花去报销,可有时钱款迟迟不能到账。生存都成问题,下半年没法再参加比赛了!”
没有比赛对于球队意味着什么,徐主任心里清楚。第一,年轻队员得不到锻炼。“球员在青少年阶段的比赛,名次并不重要,感受比赛氛围才是最关键的。”第二,对于家长来说,没有比赛学校的吸引力就会打折。 本报记者 钟喆
我来说两句